90后找工作:同一群体的不同选择 个性鲜明
2015年的职场是90后硕士和本科毕业生蜂拥而至之年。 (图1)
居家创作型
超人气作家原是理工男
“乱”,乃网络超人气作者,其代表作《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已成为腾讯文学旗下创世中文网、QQ阅读等在内的阅读平台上最受欢迎的英雄联盟电竞小说之一。上个月揭晓的2014网络作家富豪榜,他以1300万版税收入登上第八位。
很难想象,取得如此成功的“乱”不过是一名90后。
1990年12月,“乱”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一便开始与网络小说结缘。大学在福建师范大学念信息工程专业,但这位理科生却从进校伊始就走上了文学路。
“虽然考大学时并不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但进了大学,并开始正儿八经写作后,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乱”坦言,似乎从大二开始,他便没有犹疑过,毕业后一定会成为一名职业写作者。
90后写作的网络文学和70后、80后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乱”这么回答记者:90后的孩子成长在网络的环境之下,他们对电子产品、互联网都不陌生。也正因如此,他们更富创造力、创新性。拿他自己的小说来说,在《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广受欢迎之前,还没有多少作者涉足电竞小说这一领域,“我们更愿意发展新的类别、创造新的题材。”从70后、80后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看着金庸、古龙的作品长大的,表现在网络文学作品上,他们更倾向于创作武侠类、东方玄幻类的小说,而90后视野更开阔,接触来自全世界的元素,把它们糅杂在一起,创作出视角更为宏大的作品。或许在70后、80后看来,90后的作品有些不伦不类,但这确确实实是他们接触的世界。“乱”还告诉记者,创新地去写网络小说其实是需要逻辑思维的,因此,他的理工科学习对写作帮助不少。
谈到从事这样一份在寻常人眼光中不那么稳当的职业,“乱”笑称,“当然有人会觉得不靠谱。前几天,大学辅导员打电话给我,聊了几句,问我这个‘学渣’是不是还在写小说,我说是啊,一直都有写,正想分享自己的小成绩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要换个工作,不能一直这样……”
“好在我爸妈一直挺支持我的,不过,他们没想到写作能给我带来那么高的收入。”“乱”提起了2012年初的一件事,当时他怀揣着工作后挣到的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回家孝敬父母,“爸妈吓坏了,就差没问我是不是在外边干了什么坏事,直到我拿出税单证明这是正当收入后,他们才打消疑虑,对他们来说,在网上能挣到这么多钱简直难以置信。”
和同龄人相比,“乱”可以算是少年得志,但他却把网络作家富豪的名头看得很淡,只是说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网络作家这个职业,“网络创作除了能带来丰厚收入,本身还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乱”直言,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对90后很重要,但他更想和同龄人分享的是“坚持”两字。他说,人人都能看到他的成绩,但却看不到他每天要码字6000个以上,这还不包括构思、阅读等大量动笔前的积累工作,没有这份坚持,他走不到今天。
海外应聘型
从小就有“全球视角”
方玲(化名)就读“学霸”云集的复旦大学,今年即将毕业,手上已经拿了4张企业录取书。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听起来不太容易找工作,而就业如此顺利,方玲自己也没想到。
相比其他90后,方玲的经历略微有点特殊。大一时,她加入了学校的社团“远征社”。仅仅是因为“招新时,我觉得远征社的广告非常‘酷’”——登山探险这里没有,这里只有纯粹、务实、淡泊、草根和梦想。远征社的主要活动,其实是公益。大一暑假,她随社团12个人一起去云南支教。面对陌生的人,在陌生的地方,她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天地。此后,方玲成为了远征社社长,与公益活动结下不解之缘。
另一个不同寻常的经历是在大三时,方玲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加之本来就精通日语,获得了学校的交流生名额,用一年时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政治学。可是,大三读完以后回上海,方玲开始有点慌了。她发现,同班同学们已经在大三一年中,积累了很多实习经验。比如去联合利华、宝洁、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大公司,实习做行政、市场、营销等等。而她自己,却一点实习经历都没有。
“我们政治学专业,继续进修是一种选择,直接就业的话想要专业对口就不太容易。我感觉大部分同学都在尝试各种可能性,也有不少同学读金融、法律等第二专业。”方玲说。
此时,方玲的机会来了。有一家人才中介公司,每年专门面向几所高校做宣讲,文理生都选拔,最终邀请100名学生,集体赴日本直接参加几家日企的面试。
方玲拿到了赴日的面试机会,最多的一天,一共面试了9场。她发现面试中,公益和留学为自己加分不少。
面试官的问题,大部分都很常规,比如问:大学时代最努力做的是哪件事,最能体现领导力的是哪件事,最难忘的是哪件事,等等。对方玲而言,公益的经历、留学的经历,每一件讲起来,都足够精彩。
“看起来公益活动好像与海外工作没关联。”方玲说,“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慢慢熟悉那个环境。其实海外工作也一样,一个人在陌生环境里如何迅速融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公益带给我的心态变化。”留学同样如此。看得多了,方玲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年轻的时候,就要出去闯一闯。“我生在上海,如果不离开,未来怎样我几乎都能想得到。然而出去后,未知的广阔的天地里,我会遇到更有趣、更精彩的人和事。这让我很期待。”方玲说。
日企新员工的薪酬,每家几乎差不多。方玲在4份录取意向里,最终还是选了一家比较大的公司。因为公司规模大,能学到的东西多。
对于孩子到海外就业,父母似乎有点担心,总觉得出国是一件大事。可是方玲却认为很寻常。她甚至告诉父母,她看中的就业空间,其实是“全球市场”。
“我未必会在日本呆很久。在日企工作,并非要在日本定居。或许过几年,公司还会派我到其他国家的分部去。我特别喜欢这样一个全球环境,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
这样的“全球视角”,大概是90后这一代的特点。从小耳闻目染的媒介大多是全球化的,出国旅游坐飞机,几乎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寻常事。
谈及社会上给90后贴的“标签”。方玲也自有一套说法:“未必骄傲吧。我自己就一直不自信,性格比较谨慎,谦虚。进了大学,形形色色优秀的同学很多,哪里有骄傲的资本。但是我们这代人,确实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不管别人认不认可,见解是幼稚还是成熟,有想法就说出来。”
社交媒体对方玲他们的影响确实很大。从人人网到微博、微信,90后们喜欢表达、善于分享。“可能缺乏一点换位思考,工作的时候,就显得有点自我。”方玲说。比如,碰到一个问题,大家不会先去讨论,而是先去自己下定义。
“重视自己选择的权利,平等意识很强。”这是方玲对自己这代人的形容。
她说有一次,一家公司请几位收到录取通知的同学们吃饭,席间,科长对部长非常恭敬,主动倒酒、调节气氛,身份等级清晰可见。“我当下就觉得有点可怕,不喜欢这种企业文化。”
这几天,方玲正在一家公司实习,希望积累一点工作经验。可是她发现,实习内容都是繁琐、机械的重复劳动。她有点失落。
“爸妈跟我说:你将来万一分配的岗位也是这样的怎么办?只能你去适应岗位啊。可是我的第一反应是,现在已经没有分配这种事了。我有选择。在有选择权的情况下,何不选择让自己更有成长和锻炼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同为90后,方玲觉得自己这批人,与下几届的学弟学妹还有所区隔。比如远征社的“十字精神”,当年非常吸引她,可现在的新社员并不喜欢。他们的宣传方式、用语,更偏向网络语言,“而我们这代还是人人网的互动方式”。又比如支教活动,当时方玲和她的同学们非常热衷,而现在大一大二的学生,更热衷参与商业比赛。
“他们似乎更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很多人会在脑海先勾画出一张理想的人生轨迹图,一定要把自己活成那样。”方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