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屡败屡战 "徐总":创业路上"换档"做推手
“徐总”要换一种方法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小徐,标准80后一枚,常被朋友戏称为“徐总”。虽毕业名校,但与一众朋友按部就班择业、跳槽、晋升的节奏相比,他走的显然不是一条寻常路:大学读的是哲学系,毕业后却去房产公司工作,随后又成为一家知名企业的公关。就在公关事业顺风顺水时,他又突然辞职创业,想要实现自己的“老总”梦,但遭遇的却是连续两次铩羽而归。
痛定思痛,徐总舍弃创业的念头,转身投向资本圈,成为某风投公司在上海的业务代表。谈及转型,他直言:“上海是个梦想家的乐园,既然创业不成,我要做的,就是为梦想助一把力。”
创业梦想一直没灭
在校园里,徐总就不是个安分的主,当别人忙着跑图书馆、谈恋爱时,他则频繁参与一些校园创业社团以及校外的交流活动,落下了一个“徐总”的名头。
不过,现实总归与梦想有差距。毕业后,他进入房地产公司从事市场部工作。
当初相约一起创业的小伙伴们有的已经付诸行动,而徐总却在家人的坚持下,将自己本就不多的资金买了套房子。“当时只好劝慰自己急不得,有机会总是可以成功的。”他时常会和这些朋友们聚会、聊天,为他们的创业提些建议或者帮助。
两次创业均告失败
2009年9月,他下定决心辞职创业,并将自己唯一的房产抵押了出去,拿到了60万元启动资金。
彼时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还是个兴起不久的新鲜事物,而徐总瞄准的是竹炭产品,主做B2C市场。“觉得竹炭是潮流,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风口’,正好我有朋友在云南有货源,就直接通过他从工厂拿货。”徐总在上海政立路上的一处创业基地租了个小办公室,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创业。按照他的设想,自己货源稳定,销路上除了淘宝,还可以用自己积攒下的人脉给公司做礼品定制,生意应该会不错。但事与愿违,因为同行竞争激烈,他的产品价格优势又不明显,加之定制道路也没走通,他的公司经营陷入了困境,最终损失几十万元。事后总结时,徐总意识到,自己把创业想得太简单了,还犯了创业大忌——不够专注。
几乎同一时间,他还瞄上了一个项目——为公司做互联网舆情监测。“我有个朋友是做技术的,我又对公关比较熟,大家就想做做看。”筹备了一段时间后,由徐总等四人合办的信息公司组建了,具体的运营由他负责。“光是找场地我就跑了不少地方,最终选择了张江的一块创业园区。”按照他们的设想,这一业务在当时市场上并不多,只要做得好,将来有机会快速扩张甚至上市。新公司进展不错,成立当月就有了盈利,并有了几个固定客户。在徐总看来,公司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很快,瓶颈出现: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涌现,公司的规模始终无法扩大,业绩停滞不前。
是继续还是结束?
股东们开始出现分歧。接下去的一年多,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起效一直不大。2012年初,大家选择了散伙,“徐总”再一次成了自由身。
涉足风投做创业推手
“那段时间,真的很彷徨。”徐总说,自己不愿再去打工,但创业却又不知道要做什么。思考人生几个月后,他决定接受朋友的建议,为一家风投公司在上海找寻可以投资的项目。他告诉记者,自己创过业,更能理解早期创业者的状态,可以有共同语言。同时,创业经历也有助于他换位思考,对项目有更多的认同和把握。“说到底,投资也需要了解市场,对我来说有半个创业的感觉。”徐总说。
但初涉风投,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行业的不了解,更不用说接触到好的项目。“只能东看看西看看,强迫自己勤奋点,多跑跑。”徐总开始四处混圈子,创业时积累的人脉也帮到了他,使他得以由朋友带去参加一些小范围的会议、论坛。一年多的时间后,徐总渐渐找到了投资的感觉,对一些热门行业的状况开始熟悉,不仅了解到了其中的格局,对项目的好坏也有了自己的评判。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当初的创业,还真是少了种破釜沉舟的魄力。”徐总说,这两年来,他为公司陆续物色了几个项目,其中一家影业公司让他印象深刻。“我刚进风投圈的时候,就认识了这家公司的几个联合创始人。当时他们一共10来个人,在张江一个租来的民宅里办公。”徐总回忆说,这家公司是集资了几百万元成立的,当时还一无所有,却立志要做中国的迪斯尼。不过,对于只有一个动画短片能拿得出手的初创公司,这样的状况是无法打动徐总为其投钱的。但双方始终保持着联系,用徐总的话讲,对这样一个朝着梦想在不断前进和努力的公司,自己心生敬佩和感动。“在他们身上,仿佛能看到自己创业时的样子。那时候我就对自己讲,有机会一定要参与其中。”
一年半后,在联洋的一处小茶馆,徐总和这家营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再次正式接触时,对方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有了制作班底,还有了脚本、剧本以及院线等合作伙伴。“他们也是克服了重重困难,绝不只是吹牛皮。”他意识到,双方合作的时机到了。4个月后,徐总所在的风投正式批准了对这家影业公司的A轮投资计划。去年,这家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在全球发行,票房、口碑都令人满意。
如今的徐总,已经是一个越来越成熟的投资者。他认为,上海人的创业还是太实在,不大会讲故事,这使得上海的创业公司较难吸引到资本圈的注意。不过,虽然总体还难比北京,但上海的创业氛围越来越浓,在他看来却是个不争的事实。“很简单,我要看的项目越来越多,每天都忙不过来,但我很愿意做创业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