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女编导还原惨烈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投入了百万军队,进行了三个月的鏖战。这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的第一场大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不畏牺牲,以命相搏,拖住日军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为重现这场“将帅齐心、士兵决死”的战役,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拍摄了4集大型高清文献纪录片《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
“如今上海还有很多淞沪会战留下的遗迹,四行仓库、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等,作为一个上海媒体,我们有义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老老实实地记录这场战役,我们希望给观众带来的是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节目总制片人朱宏说。该片将于今明19:30在东方卫视播出,今日至15日21:00在纪实频道播出。
想拍一部慢点的片子
也许你很难想象,这样一部惨烈的纪录片,是由四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女孩完成的。1988年出生的陈璐是《生死地》第二集的分集导演,每天早上,她坐着地铁去上班,在拍摄手记里,她这样写道:“地铁7号线从美兰湖一路开过来……淞沪会战时,中国军队主力在这里血战了两个月。如今,我们坐地铁从刘行到大场,只需要7站路,可是在1937年的夏秋之交,几十万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顶住了日军通往上海市区的路。”
尽管年纪轻轻,但这并不是陈璐第一次拍摄抗日题材的纪录片。在接受采访时,她透露,去年曾做过一部《1937淞沪生死流亡》的纪录片,在搜集资料时,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历史资料没有公布过,那么多的老兵采访没有用进去,那么多的战争细节从来没有展现过,“以往我们主要拍的都是栏目片,周期紧,播出压力大,留下不少遗憾。这一次让我们有机会可以慢一点,深一点,让观众可以静下来想一想。”
四个月恶补军事知识
不少人会质疑,一个85后的女孩,怎么能够真实还原这样一场78年前的残酷战役?陈璐透露,为了拍好这部片子,她和其他三个女孩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恶补历史与军事知识,“包括中国军队的编制是怎么样的,日军的编制又是怎么样的,从小队、中队、大队、连队,配置什么样的武器。”
她们还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两岸各家档案机构和学术研究单位,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国史馆”、抗日战争研究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上海音像资料馆等地,搜集了大量影像和档案资料,“片中的很多说法,展现的战争过程,都是我们和专家一起通过对档案的研究整理出来的。我们去采访一些专家或者业内人士,他们都感叹,‘哇,你们这些小姑娘懂得不少嘛’。
沉下心来感动陈履安
最让陈璐感动的,则是采访那些战时老兵的经历,这些垂暮的老人很多已经双目失明,但记忆却不曾褪色,“每每与那些深邃浑浊的眼眸对视,我们都不禁感慨时间的残酷和命运的无常。”在她们搜集到的资料中,由台湾政治大学收藏的陈诚战时手令和日记原件,都是独家授权,第一次向公众展示;而陈诚的长子陈履安,也是首次接受大陆媒体的采访。陈璐告诉记者,陈履安一开始对于出镜采访的确有不少顾虑,“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他沟通,后来他发现我们的确是想沉下心来好好还原这一段历史,而不是要做一个博收视率的东西,因此答应了我们的采访要求。”但陈璐也坦言,女孩的视角肯定和男孩不同,“我们对于战争的侧面描写,感情的部分比较多,处理得也比较细腻,但男生爱看的军事部分,和战术相关的东西多少会弱一些。”
拍摄完成后,陈璐和她的伙伴们大松了一口气,对于她们来说,从筹备到最后呈现的这6个多月,她们仿佛也经历了一场“淞沪会战”,“我们都说,这一部片子也是我们的‘生死地’,‘敌人’那么强大(片子的拍摄难度大),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觉,我们是深切体会到了”。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