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做慈善不仅乐于捐钱 更希望亲身参与

26.06.2016  22:50

  6月25日消息:今天,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新一届理事会已经把首要工作聚焦于贯彻落实好新颁布的《慈善法》。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国平告诉记者,《慈善法》的颁布,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市慈善基金会正在为落实《慈善法》积极准备。

   严格自律赢得信任

  市民老虞多年来有一个习惯,每年要到市慈善基金会捐款,一年捐款3到4次,每次1000元,从2004年开始至今已经坚持了12年。每次老虞来捐款总是笑着说:“人活着就是要做善事,自己的日子好过了,要想到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人活着才有意义,再说做善事对己对人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2014年春节前老虞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在住院期间他还是念念不忘献爱心,他特地让妻子代他前来捐款。

  在过去8年,中国慈善事业遇到了两件大事,一是2008年开始的世界金融危机,二是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前者使得慈善事业可以支配的社会资源捉襟见肘,后者则动摇了公众对于慈善的信任基石。但即便慈善事业最低谷的时刻,基金会的“老朋友们”从未动摇过对基金会的信任,市慈善基金会的劝募总量不降反升。究其原因,是基金会专注于“四个更加”,更加规范、更加透明、更加专业、更加高效。

  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2年来,制定了40多项规章制度,设立三道财务制度防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第三方审计制度,每年在权威媒体公开财务审计报告,建立了动态信息公开机制,公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保持透明公开。多年来,市慈善基金会多次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透明的25家基金会之一;在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上,长期处于排名第一的行列。

  制定比《慈善法》更严格的自律规则,就是市慈善基金会赢得信任的基石。

   计划开启慈善新模式

  伴随《慈善法》而来的,不仅是严格监管,还有新慈善模式的不断涌现。

  今年1月,上海欧擎欣锦创业投资公司向市慈善基金会捐赠其持有的“贝格数据”5%的股权。这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历史上接受的首笔股权捐赠。国内对股权捐赠以前仅仅存在于文件,并没有先例。市慈善基金会将使用这部分股权的收益投入到公益项目中,这是前所未有的。本次股权捐赠的创举,是上海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也在全国起到了创新带头作用。

  除了模式,还有新伙伴。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在《慈善法》颁布的推动下,新兴慈善组织将不断涌现,将改变现有慈善事业的生态格局。市慈善基金会的传统优势在于募集资金,这恰恰是许多慈善机构的短板,而它们却在某一些领域拥有非常专业的技能,这使得市慈善基金开展“联合、联手、联动”成为了可能。

  基金会的著名品牌——“蓝天下的至爱”系列慈善活动,在促进慈善大联合的背景下,已经成为了全市性的联合劝募和帮困送温暖活动平台。市慈善基金会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以激发行业爱心,促进会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目标,搭建了多个行业协会慈善平台,进一步开发了行业募捐资源。在与有关界别和群众团体联合上,以重要节日、纪念日为契机,搭建了“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敬老节”等专题慈善活动平台,为满足特定群体的慈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慈善年轻化”不可忽视

  在基金会的劝募窗口,常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与带着孩子的中年人前来,年轻人在哪里?他们的慈善理念又是什么?基金会发现,80后、9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掌握的社会资源有限,但慈善之心却同样火热。窗口劝募这种传统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他们,但对手机电脑掌握程度极高的他们,更愿意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捐献爱心,支持公益。

  与中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慈善理解更全面,参与的形式也更多样化,他们不仅仅乐于捐钱,更希望能够亲身参与到公益活动中,甚至选择将慈善作为自己的事业。近年来,针对“慈善年轻化”的趋势,市慈善基金会开发了众多新媒体宣传、劝募渠道,有微信、微博、慈善众筹等等。并与团市委、中外企联、社会团体联手打造了一批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慈善项目产品,发挥青年白领、文明创建单位的资源优势,创新开展了“我们的年轻范”“好心人帮好心人”“慈善嘉年华”等生动活泼的街头劝募活动。

  今年3月5日,一群来自外企的年轻白领与民工子弟学校的小朋友们欢聚一堂,白领们教小朋友们说英语,陪他们做游戏,来自外企的外籍员工也参加了这一活动。这一由市慈善基金会发起的“萌芽计划——进城务工者子女学前教育项目”,旨在凝聚上海中外资企业的爱心资源,为本市进城务工者学龄前子女看护点提供资金、物资和志愿服务支持。

  相比其他人群,年轻人更注重公益活动参与度与感受度,而慈善基金会则起到了桥梁作用,打造对年轻人的具有吸引力的公益产品,将他们的特长与受助方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多方共赢,源源不断地为慈善事业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