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15名自强助残先进个人和集体受到全国表彰

13.05.2015  10:26

  原标题:照亮残疾人士融入社会之路本市15名自强助残先进个人和集体受全国表彰

  每个星期日,72岁的黄吉人都会早早起床,坐上轮椅,7时前赶到市南中学“希望新概念英语班”办学点准备上课,为残障人士子女进行义务学习辅导。这样的付出,她已坚持16年。

  5月17日是第25次“全国助残日”,本周是第16次“上海助残周”。目前本市共有近百万残疾人,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黄吉人”们一直在默默奉献。在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包括黄吉人在内,本市有15个自强助残先进个人和集体受到全国表彰。

   不求回报投身“智力助残

  不少残疾人没有文化、没有技能,靠吃低保维持生活,对接受教育有迫切需求。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又没能力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为此,本市不少志愿者投身“智力助残”工作,帮助残疾人和他们的子女用知识改变命运。

  “希望新概念英语班”是黄吉人于1999年召集开办的。尽管自幼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残疾,但黄吉人从未自暴自弃:她靠自身努力成为了市南中学一名德育教师,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智力助残”工作。如今,在黄吉人的牵线搭桥下,此类免费学业辅导班已有8个,每年受助残疾人家庭超过100个,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同样投身“智力助残”的,还有全国助残先进个人、普陀区启星学校校长郭海瑛。1989年,郭海瑛从师范毕业后毅然选择了特殊教育岗位,成为聋哑、智障孩子们的“海瑛姐姐”。26年来,她用独特的方法帮助有缺陷的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为了教学生分发报纸,她曾一口气买下校门口报摊上所有的日报;为教孩子思考“价值”,她曾在班上开过特殊“拍卖会”,给每个孩子发“5000元钱”,以“500元”起拍价拍卖礼貌、诚实、爱心、智慧等“物品”……

   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

  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本市残疾人的社会福利逐步提升,“阳光之家”等福利项目的推出帮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融入社会。同时,为破解残联组织工作力量有限、缺乏专业人才的难题,不少助残集体已在探索服务管理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的转变,让社会力量加入助残服务中来。

  “阳光彩虹社工事务所”是嘉定区首家专业从事助残社会工作的社会组织。事务所采用“社工引领义工”的管理方式,建立了一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志愿者为辅的工作队伍,现有心理咨询师、康复师、教师、特殊教育者及在校大学生等各类长期、稳定的志愿者100多名,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奉贤,区残联、区农委从农村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残疾农户最关心的问题,委托奉贤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生产技术培训,用农业科技“照亮”残疾农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