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300名学生在家乡寻找守望春节的劳动者
原标题:“我最想握住你的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两千三百名学生在家乡寻找身边守望春节的劳动者,以简朴的方式传递冬日里的暖意
东方网1月30日消息:天还没全亮,袁佳蝶和姐姐出去晨跑,发现一位清洁阿姨已在打扫街上的垃圾,蓝色工作服上落着几滴反光的露珠,而她到过的地方都是一尘不染。
袁佳蝶停住脚步——“大过年的,还以为自己起得算早了。”此时此刻,她最想做的就是,握住阿姨的手。
与这个大二学子一样,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青年在寒假中发起了“‘握’住暖冬”行动,约2300名学生走上各自家乡的街头,寻找身边守望春节的无名英雄,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用温暖的手握住他们的手,哪怕送一杯热水、一张贺卡、一块巧克力……
一双敬业的手
来自会展与旅游学院的黄京建,在他的老家发现了一位42岁的电线修理工。师傅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春夏秋冬,不论逢年过节,他一直坚守在岗。
电工师傅对黄京建说,“虽然这份工作很辛苦,也有危险,但必须有人来做”。黄京建与师傅攀谈着,合了影,送给他一副手套,一瓶护手霜。
法学院商法专业学生陶逸凡,结识了“80后”女生王妍,一个在崇明图书馆妙手护古籍的“书医”。“修复古籍文献就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一样”,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在垂危之际来到修复师手中,修复师要尽己全力帮它们延续生命。王妍的大学同学中,有考公务员、当老师、做文秘的,她却没有放弃心中理想。由于英语成绩稍差,王妍未能考上研究生,可她在武汉大学旁租下房子,花了两年时间以旁听生的身份“蹭”完了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的所有课程,之后才来到崇明图书馆,走上“古籍保护”岗位。陶逸凡送她的小礼物也是一副毛绒手套,“希望温暖这双手,医治更多的古籍”。
不约而同,手套成了大学生们眼中对“无名英雄”们最贴心的一份心意。与袁佳蝶一样来自统计与信息学院的张雪珂说,“我出去取外卖的时候,看到外卖小哥的手套都烂了,在寒风之中,手冻得发紫。”张雪珂在朋友圈晒出了那双破手套的照片,并在图片下方配了两个大字:理解。
一双助人的手
事实上,身边“无名英雄”众多,有的没有透露姓甚名谁,有的婉言谢绝了送上的礼物。
袁佳蝶的同学刘毓奇,遇上了现年64岁的刘荣芹老人。她是东营胜利医院的一名护工,在医院已工作两年。多脏多累的活,她都尽心尽力做好。“虽然工作上难免有不高兴的时候,但刘奶奶总用包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可以说,护工奶奶没什么高学识,也没什么高要求,病人们医生们一句感谢、一句简单的称赞,就让奶奶觉得很欣慰很满足。因此,刘毓奇给她的小礼物,也就是一封不长的慰问信。
助人者与被助者,都是快乐的。在经济统计1501班赵陶山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就是在小赵家周边地铁执勤的“90后”小哥。“我在公司实习,每天早上都很早出门赶地铁,而他也每天都在我常下楼梯的站台处引导乘客。”
那天早上,小赵坐在站台座位上吃早饭,地铁来了,她就马上冲了上去,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提袋落在了座位上。当时已经关了门,虽然东西并不贵重,但感觉还是很失落。第二天早上又乘地铁时,小哥就找上小赵,送上遗落的手提袋。
送执勤交警一只防尘口罩,送修鞋匠一帖暖宝宝,送修车师傅一碗泡好的方便面……有时,一次握手、一句感谢、一张手机合照,就送出了冬日里的人间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