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与钱学森师出同门 上海交大老校长范绪箕仙逝[图]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范绪箕先生,于2015年11月21日6时4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他曾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钱学森一同师从杰出航空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他一生致力于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最早提出中国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构想,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架靶机;他是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为我国热应力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著名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教授,他 “自身就是历史”,因为他以百岁的高龄,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曲折发展;他 “本人即为传奇”,因为百岁高龄时仍每天工作6小时,指导博士研究生。
高龄不倦科研
2013年,本报曾刊登《他是很有亲和力的严厉师长——学生眼中的百岁教授范绪箕》一文,当时记者在徐汇校区范老的办公室里采访,他神采奕奕精神矍铄,他的书桌上还摊着各种时下前沿的航天研究,他正在为一个学术论坛做论文准备。
当中国的各种无人机在国际航展上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位最早提出中国“无人机构想”的科学家被问到有何感想,范绪箕曾回答:“这是我一生的理想之一,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理想在变成现实。”50年代靶机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而在我国还是空白。范老率先提出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构想,他组织成立研究室建成了亚跨超风洞、三轴飞行模拟转台等关键实验设备,先后研制出多项成果,为中国无人机发展奠定基础。
范老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独特的观察力,同时从未停止对科技未来的畅想和研究。我国神舟飞船使用的是烧蚀热防护,飞船返回地球后返回舱表面看上去像被火烧过一样,范绪箕梦想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让神舟飞船“看起来更美”而且能够像航天飞机一样往返起降。实际上,对于热应力学科的研究范老早在1962年就启动,他完成了国家许多重要热强度实验项目,开拓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从1996年起,他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国内率先开展热应力理念和实验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在高温应力、蠕变、焊接相变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倾力教育助推改革
范绪箕与钱学森都师从杰出航空科学家冯·卡门教授,良师和益友让他坚定了航空救国的志向,也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论。1945年,范绪箕在浙大开始筹建航空工程系。可当时抗战刚胜利,学校经费非常短缺,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范老认为,航空学科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实验设备,作为系主任,他大力聘请专家及技术员并积极筹建实验设备。无参考样板,就自行设计图纸,就亲自把关审核;缺少经费,不能委托工厂建造,就自己出资千方百计搞材料,发动大家自己动手加工,终于建成在航空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风洞。实际上,自己出钱买设备的事情多次发生。后来,在上海交大期间,范老出国访学时看到美国大学里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常常自己出钱买回来。那些设备并不便宜,范老在自己生活上的开支不高,但是对实验室购买仪器“连眼都不眨”。
1952年,范绪箕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重视学科,特别是前沿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1979年,范绪箕调任上海交大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在他的领衔下,上海交大启动高校教育改革创造了高校改革中的数个第一。在办学上,范绪箕主张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教学,提出对刚入学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专业。他还鼓励发展新的跨学科专业,推行启发式教育。
80年代,范老卸去校长行政职务后,他把精力都投入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当中,直至百岁时每年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撰写论文、与学生们讨论科研问题、参加活动与青年学子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他的工作让他快乐又充实。他曾说:“职务上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工作则刚刚开始。” 他在92岁和96岁高龄还分别完成《气动加热与热防护系统》和《高速飞行器热结构分析与应用》两篇论文,同时还指导博士研究生。
在学生眼中,他是“很有亲和力的严厉师长”,他在科研上的认真和严谨出了名,但对于新思路新方法又总有开放的心态。在生活上他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朋友,身体好时几乎每年春节前他总会请学生们到家里吃饭,亲自“买汏烧”;他还倾其所有捐助家庭困难并重病的实验室助手。他曾对本报记者这样总结自己,他说自己“知足常乐”,他说自己“没有家累,思维单纯”。
来源:新民网 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