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16项科技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工博会
观同济展区,同济土木、交通等传统优势学科,奏响城市“安全”主旋律。
“大跨度桥梁结构和行车抗风安全的气动控制技术”,10月31日晚获颁工博会大会金奖,且为此次高校唯一大会金奖,可见其原创成果之重大。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面临着三大关键难关:可导致桥梁结构毁坏的“颤振失稳”、危及行车安全的“涡激共振”与“侧向大风”。土木工程学院葛耀君教授团队基于我国近10年来55座大跨度桥梁抗风安全的系统研究,成功研发出了控制桥梁“颤振”的“检修轨道结构、分体箱梁结构和稳定板结构”3项技术、控制桥梁“涡振”的“竖直风障结构、建筑膜结构和导流板结构”3项技术,以及控制桥面“侧向大风”的竖直和水平姿态可变的活动风障技术,由此成功解决了我国近年来5座最具抗风挑战性大跨度桥梁的抗风安全技术难题。成果直接应用于舟山西堠门大桥、东海大桥、上海卢浦大桥、润扬长江大桥和肇庆西江特大桥等,为我国安全、优质、高效建设大跨度桥梁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助推了现代桥梁技术的发展。
这是一款名为“畅行浦东”的APP移动应用,汽车行驶途中,其动态位置实时高精度定位,此时一旦出现影响该车行车安全的交叉路口来车、周边违法停车、事故多发路段、施工路段等前方道路交通环境信息时,手机均能实时接收语音“预警”提示,驾驶员由此即可相应调整自身的驾驶行为,从而主动规避事故风险。这是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方守恩教授牵头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导航与位置服务”二期重大项目课题“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的一项示范应用性成果,已在上海交通大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济测绘、交通、汽车、信息和通信等多个学科实现了融合交叉。
看似普通的构件,安装在房屋上却能发挥强大的减震作用,这是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团队研发的“金属减震系列产品”。外加起约束作用的钢套筒,地震来袭时能耗散地震能量,成为房屋的“消能器”和“减震器”。其系列产品的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其中,屈曲约束支撑产品技术成果曾获201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中心、虹桥交通枢纽、东方体育中心、京沪高铁天津西站等4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中。
隧道及地下空间如突发火灾,它能第一时间预警,显示火源点位置、火灾规模、烟气扩散范围、移动速度等,并给出动态的疏散救援预案,解决了以往无法获知火灾实时状态、无法可靠指导火灾扑救及人员救援疏散难题。这是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团队研发的“隧道及地下空间火灾动态预警疏散救援技术及系统”,已在上海大连路隧道、延安东路隧道、上海后世博地下空间等工程中得到示范应用。
路面是否平整,是否有车辙、裂缝?这款路面三维自动化检测系统即刻告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陆键教授团队研发的“路面三维自动化检测系统”填补了国内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空白,激光扫描、被3D相机捕获,可应用于检测机场、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路面检测,并对其路表面的病害破损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原力。唯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同类竞争中脱颖而出。细观同济展品,无一不是科技创新的产物。
在当天开幕的工博会高校展区内,参观者只需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高校展台。这是获颁本届工博会大会创新银奖的、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刘儿兀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室内定位系统”——DWELT(基于动态加权进化的路径追踪技术)在工博会高校展区的现场演示。仅仅通过一部手机及随处可见的地磁信号,即可进行高精度室内定位,且定位精度达1米,性能超过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基于手机的各种商用定位技术。与腾讯、宜家、华为等知名企业的合作正在推进中。
这是一款重约2.7千克的低空遥感传感器,能利用光谱从空中识别人眼看不到的多种生态信息,可搭载于四轴、六轴、固定翼等多种无人机上,能极目千米。其观测面积大,1小时飞行可完成对2000亩地面空间的信息采集,数据精度高,且易于定制,可为我国城市建设、农业、林业、环保等诸多行业获取与处理“大数据”提供便捷、可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由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极视低空窄带多光谱阵列航摄仪”,已应用于广东丹霞山濒危植被探测识别、贵州古村落自然环境与空间结构分析等。
高举“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旗帜,同济的科研也坚持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走节能、环保之路。
这是一款新型的四轮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样车,由两个前轴轮边电机和两个后轴轮毂电机驱动,具有驱动传动链短、传动高效、结构紧凑等突出优点。成果源于以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余卓平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73计划”项目《高性能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款差动驱动特种车,为我国军用全地形无人车的研发提供了核心技术;基于这一成果已开发了包括乘用车、电动客车、微型车在内的一系列分布式驱动车型,有力支撑了我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我国沼气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利用率低,何也?受制于沼气装备水平低。这是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冯良教授、吴家正教授基于沼气全预混燃烧技术自主开发的系列装备之一—一浸管式加热器,适合于对含有高浊度性、酸碱腐蚀性、稠粘性液体的加热或保温。较之采用蒸汽、导热油等传统加热方式,既减少了污染,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不燃、低导热性、高强度,这是超低表观密度高性能发泡水泥绝热材料,由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一平教授主持开发。针对建筑节能对绝热材料高性能的要求,该水泥保温材料不仅具优异性能,且生产工艺简单、材料价格低廉、原材料来源广泛。
一个仿真人体手臂模型、一个脉冲加压装置,这是由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副主任医师稽承栋主持开发的“桡动脉穿刺模拟系统”。医护人员可利用该模型在桡动脉波动时进行穿刺练习,提升熟练程度。可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学校桡动脉穿刺的教学、临床带教以及临床练习中。
此次有4家由上海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同济分基金资助的同济大学生创业企业携主营产品和业务参展,展示了同济青年创新创业成果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上海同毅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全数字伺服驱动器”,实现高精度的传动系统定位,可应用于伺服压力机、锻压机、工业机器人等需要精密控制的高端装备中。
上海伊尔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防爆除尘和工业废气治理”,采用独一无二的椭圆型滤筒脉冲清灰技术,对于亚微级的焊烟粉尘,其过滤效率可接近100%;针对工业废气,伊尔庚的蓄热式氧化器采用无焰天然气注入,无氮氧化物排放,且有效降低天然气的消耗量。
迈济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面向STEM的3D打印创新创客教育解决方案”,在研发高性能3D打印机的同时,还开发了一系列3D打印教材,形成了包括硬件、软件、教材等全方位的创新教育解决方案,已在上海及周边省市的众多学校进行推广。
上海革鑫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锂电池负极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将公司生产出来的高质量硅纳米颗粒添加入锂电池中,能显著提高锂电池的续航能力,并解决了目前锂电池循环容易粉化以及体积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我校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童小华教授主持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研究项目,现身于本届工博会的“空间信息产业展”。项目针对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在航天重大工程实际应用中需要着力攻克的关键难题,实现了遥感空间数据可信度量、可信处理和可信评估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资源三号、嫦娥三号等国家重大工程,还在地矿、测绘、国土等领域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