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成果丰硕
29.08.2014 13:42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主任孙毅教授表示:中心团队将继续坚持同济模式的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的创新性转化研究,继续充分发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促进同济医院相关学科群的建设。
2010年10月,孙毅教授引领李思光、薛志刚、李少光、叶克强、罗玉萍、张敬、林泉、刘劼、刘海亮、于珏华等11位中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干细胞研究临床转化中心”研究团队落户同济医院,在干细胞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的新兴交叉学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运动神经与精神联合研究、恶性肿瘤的生物治疗、免疫联合研究、脏器康复、消化疾病合作研究等相关学科组群和新技术开展取得新进步,先后开设的生物治疗研究中心病房、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病房和心脏康复病区,有力保障了前沿、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应用于临床治疗。
2011年10月,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与美国加州再生医学研究院共同联合组建成立“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标志着该平台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站在了国际前沿并具有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力。2013年9月,获得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资质,与临床学科紧密合作,举办“脊髓损伤修复的关键科学问题”为主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81期“双清论坛”和《国际造血干细胞与白血病干细胞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联合脊柱外科加入国际多中心研究《脐带血单核细胞慢性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以及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的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获得2013年度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同济大学为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Cell Stem Cell,PNAS等发表14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145.022,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其中重点重大项目共4项、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3项,总经费近2000万元。中心还建立了新一代单细胞测序及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技术平台、人源化疾病动物模型、干细胞基础药物筛选技术、人源化治疗抗体快速筛选和研制平台、单细胞膜片钳技术等,推进了瞄准国际前沿重点领域的科学研究,确立了干细胞临床转化研究的坚实基础。
协同创新理念使全院形成了广泛的研究路径和技术分享机制,各相关学科合力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和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了深度合作、取得了实效。在附属同济医院的组织下,中心运用生物治疗领域的技术优势联合血液科和肿瘤科开展了肿瘤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相关研究。目前中心已探索建立了以RNA-Seq为核心的细胞评价体系,结合免疫学功能评价,从基因水平对生物治疗的疗效进行全程评估以及安全性监测。
随着下阶段发展目标的确立,相关学科群的协同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2013年,孙毅教授《lincRNA通过影响神经元相关基因的染色质结构调控胶质细胞向神经元的转分化》、程黎明教授《基于全息化时序性基因表达谱分析的脊髓损伤分子病理机制及干预研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2014年,李少光、梁爱斌教授《白血病干细胞的关键自我更新及存活途径》,薛志刚、纪亚忠教授《X染色体失活与异常胚胎发育相关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月15日,在干细胞研究同济医院临床转化中心续聘签约仪式上,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主任孙毅教授表示:“中心团队将继续坚持同济模式的基础与临床密切合作的创新性转化研究,继续充分发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国干细胞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促进同济医院相关学科群的建设。”据悉,中心将进一步完善生物治疗的标准化和质量评估体系,力争建立1-2类疾病的个性化诊断和生物治疗方案,以及国内一流的生物治疗和康复中心。
同济医院干细胞临床转化中心是同济大学医学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济医院作为其中的平台之一,在顶层设计、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和国际交流等领域都得到了同济大学裴钢校长和医学与生命科学部、转化医学高等研究院、临床转化中心以及医学院等部门和领导的直接关心、指导。三年来,同济医院投入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的建设,建成500平方米国内领先的干细胞研究公共工作空间和主用于批量生产临床治疗用干细胞的500平方米独立工作GMP空间。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29.08.2014 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