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同济土木工程论坛探讨专业研究趋势
■本报记者 张鹏
建立已有百年的同济大学土木系科,近日举行了“面向未来土木工程的高层论坛”。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在谈及土木专业未来发展趋势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时介绍:“我们不仅要学会怎样建造房子,还要学会给建筑物诊断、修复。就好比医生要学会接生,还要学会给孩子看病。在这一专业发展趋势下,复合型、全专业人才更能符合当下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
土木专业由建造向修复转变
“在对建筑进行检测和修缮时,除了基本的土木建造理论,还会用到大数据、数据管理、传感器等多种理论知识。”东京大学藤野阳三教授透露,日本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已向检测和修复方向转变。
顾祥林解释说:“目前,国内土木工程领域建造和修缮的比例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建造比例较大。但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建筑物修缮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也是未来国内土木建造领域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在专业领域,建筑的“全寿命”理念,将成为未来专业发展的首要理念。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目前人类可使用的资源约七成用于基础建设,如何更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是土木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从10年前开始,国内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样的专业发展趋势转变,逐渐改变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体系。5年前,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课堂上,除了学习如何建造房屋,学生们还学到如何为建筑物诊断和修缮的知识。顾祥林举例说:“在我的《混凝土基本结构原理》这门基础专业课上,原本只教授学生混凝土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现在还要告诉学生如果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出现了问题应该如何修复。”
设立土木法学双学位本科班
提及未来能够适应“全寿命”的专业发展理念,藤野阳三表示:“下一代的土木工程师应该在许多高科技领域有所建树,例如需要了解民生基础设施、建筑设计、建造和管理等专业领域。”
在“工程教育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研讨会上,另外一家行业负责人从企业角度提出了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工科学生都是“直线型思维”,对于技术处理很擅长,但一旦走上管理岗位,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表达自我就会显得薄弱。他建议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社科类专修课程。
上海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刘伟杰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在夯实专业基础之上,扩展知识面,以应对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支持不分文理学科的多专业知识结构,为未来更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奠定基础。”
据了解,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已经迈开变革步伐。从今年9月起,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与法学院合作,第一次招收土木专业与法学专业双学位本科生班级,首届招收30名学生。“法律问题是工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专业问题,这些学生在本科4年期间将学习全部土木专业和法学专业课程,毕业后可以为建筑企业输送管理技术人才。”顾祥林畅想,以土木法学班为试点,未来,土木工程专业将力求与更多学科进行交叉培养。
http://wenhui.news365.com.cn/html/2014-11/11/content_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