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七年,从工科生变成文科生,挑战自我中实现蜕变

17.07.2017  20:46

          编者按: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0年间,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走进同济校园,他们将青春最美的样子,留在了这里。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旅程,大学时光美丽又短暂。当栀子花在盛夏洋溢芬芳,又到了毕业生们该和同济告别的时刻了。这个夏天,2017届同济毕业生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他们将带着母校的祝福,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离别时刻,学校新闻中心开设了“2017毕业季之我的同济故事”专栏,邀请来自不同学院、不同就业去向的毕业生谈谈他们当年报考同济的原因,说说他们的同济故事,为那些坚韧、执着、充满力量的莘莘学子加油助力!如果你是2017届同济毕业生,渴望将你的同济故事与大家分享,欢迎与我们联系。来信请寄 [email protected]

姓名:王頔

院系: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学历:硕士研究生

毕业去向: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同济之于我曾经是一个庞大而模糊的概念,从2010年的9月至今,我在同济度过了七年时光,经历两个校区、三个学院,我对同济有了真实而全面的感知,生活充满挑战也因挑战而充实。

                                                                                                                          一个工科女的“济忆

          本科期间我在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进行车辆工程(轨道交通)专业的学习。学院招生规模并不大,每一届本科生只有六十人左右,学习氛围良好,学霸们的良性竞争常常带动全班的学习热情。在大四的第一学期,我们迎来了根据新的培养计划首次开设的轨道车辆综合实验课,每两周我们进行一次实验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无论是钻到车底在转向架上焊应变片还是将得到的应力数据用代码进行后处理,实验中涉及的不少内容对于我们是全新的挑战。实验后数据处理不顺利也是常有的事,幸而大家会一起讨论,熬夜刷文献,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并互相给出建议。当某一组在数据处理或者分析方法上可以做得更多时,其他组也希望能赶上这一部分。正是这一实验门课让我整个第七学期变得格外充实,有机会把前六个学期所学的知识加以实践,也对轨交行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综合实验课程上课场景

          此外,本科时的夏季小学期虽然让我们工科生的暑假看起来有些短,却也让人难忘:大一的夏天是为期16天的金工实习;大二则是画了三周减速箱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还有一周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大三先去当时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生产实习,回沪以后又进行了两周的课程设计,内容是电子钟电路和低地板车辆拖车走行部。那些在夏天里大家一起泡图书馆熬图纸、说明书、计算书的时光,第一次出A1或A0图纸的时候生怕有错的惴惴不安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也正是这些一点一滴影响着我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变得更为脚踏实地、更为严谨但却没有变得刻板。

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实习

          事实上,无论是学业或者社团生活,创新项目或者学生工作历练,同济都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给我。

          比如,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协得我们在大一结束后有机会选择去东北片区的其他高校,例如复旦、上财、上外完成为期两年的跨校辅修。年少时看过的TVB剧的影响加之一直对法学的兴趣,我报名了复旦的法学跨校辅修,我的同学中也有人选择去上外辅修日语或是法语。

          大二第一学期伊始,我开始了每周末往返嘉定校区和复旦邯郸校区的辅修生活,来回三个多小时的路程可以称得上是“甜蜜的负担”。在复旦的四个学期中,我们学习了民法总论、宪法、刑法、知识产权法等共计十门课程。从授课教师到身边的同学们的身上,我观察到了专业对于大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模式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带来的差异引发的碰撞也让我们的课堂讨论变得生动有趣。案例沙盘模拟、起诉状撰写、小论文以及每到期末和专业课抢时间复习,辅修压缩了我不少的课余时间,最终,整个班级中大约70%的人按时完成了学业,我有幸以全班第二的成绩获得了跨校辅修奖学金。事实上,两年的学习带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我在辅修结业后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决定跨专业保研至同济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

一个文科生的“济忆

          2014年9月,我再次来到四平校区综合楼,以一个全新的身份报到注册——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一名文科生的研一并不是我曾经预想得那样轻松,我需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适应法学和工科在研究方式上差异还要尽力赶上与法本同学们的学科知识差距,这其中离不开我的导师、好友与同门的帮助。研一时一门专业课基本每周或每两周有一次关于指定主题的汇报,我们会在课上讨论已有的判决,教授对于大家作为准备阅读的文献数量和质量都有要求。在读研之前面对这种讨论我并不能理解它的意义,很是疑惑对于已经存在并且不会再改变的判决讨论究竟有什么作用,但这一门专业课改变了我一贯的想法,我逐渐开始接受法学作为一门学科,有时研究或探讨的问题并不会有唯一解,有些问题看起来并不是论述题但答案仍是开放性的,而法条怎样规定的和现实中的执行又可能会有差别。

          除了专业学习,我还为自己多设立了一个目标:德语二外的学习。由于对于法学院与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康斯坦茨大学合作项目的兴趣,在本科毕业两周后我就和其他预报名项目的法学院新生以及中德学院的新生一起在留德预备部开始了每周五个半天的零基础德语学习。开学后时间变得更为紧凑,每周一至五上午是永恒的两大节德语课,下午和晚上则是专业课时间,下课回到寝室之后要巩固上午的德语学习内容,再之后是完成专业学习的资料与阅读。如果想要入选双学位项目又不延期毕业,我事实上只有研一第二学期三月那一次德福考试的机会,但想要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中将德语学好并能通过德福考试,这个目标曾被德语课的中教和外教们泼过几次冷水,并被认为是不可能的。

          我曾思考跨专业读研是不是给自己选了一个Hard模式,把自己的研究生第一年压迫得如此之紧。然而,观察同学与好友的生活,大家其实都是在重压之下迅速成长,有同学每周二实习下班都要争分夺秒赶回学校参加18:30开始的前沿讨论课,我的好友和我一样需要面对零基础德语学习带来的二外学业压力,还在全国版权征文竞赛获奖。在不那么了解同济的人的印象中,同济的文科远没有工科那么出名,但我在这里也遇到了不少优秀的同学与老师,是他们引领着我在学科领域内在迅速成长,比如我最终能够以17分一战通过德福,离不开好友们和我一起从寒假开始的备考,以及之后冲刺期每晚我们一起做的口语练习,在初春夜晚的春寒料峭中坐在走廊里听录音互相改错,动力正是互相的鼓励以及良性竞争的激励。

德国康斯坦茨的博登湖留影 

          研二伊始,参加司法考试,讨论完论文的选题,我和其他三位同学一起收拾行装前往德国康斯坦茨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对于留德的学业,因为自己本科既非来自德语专业又非来自法学专业,加上德国法学专业出了名的考试的低通过率,我曾经有很大的压力,现在回首,生活关、语言关、学业关以及期末的学期论文、口试与笔试,能顺利通过每个关卡离不开这些年来已经变为习惯的脚踏实地。留德期间的课程也给了我从德国法的角度扎实自己民法基础的机会。

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求学期间与同学合影

          在同济的七年里,我经历了工科生到文科生的身份转变,不变的是逐渐深入骨子里的踏实却不刻板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态度。同学曾评价我完成了一些别人看来不可能的任务,但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其实也是非常多同济人的日常。若你已在同济或是即将从同济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我祝愿你也有这样充实而精彩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