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3% 年初物价上升因寒潮和春节双重影响

11.03.2016  07:30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数据:2月份全国CPI同比上涨2.3%,成为自2014年7月以来单月物价的最高同比涨幅。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2月份CPI涨幅比上月扩大了1.1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寒潮天气和春节因素的双重影响。

  余秋梅介绍,今年2月份寒潮天气致使鲜菜价格环比上涨29.9%,创2008年3月以来月度最高涨幅,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84个百分点,超过CPI环比总涨幅的一半。春节期间鲜活食品需求增加,影响价格上涨明显。2月份全国鲜果、猪肉和水产品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9%、6.3%和6.0%,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40个百分点。

  春运期间交通和旅游价格也上涨较多,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6个百分点。春节期间外来务工人员返乡,部分服务行业用工紧缺,车辆修理与保养、理发、家政服务价格环比分别上涨6.9%、5.7%和3.6%。

  虽然春节和寒潮的特殊因素,使得2月份物价上涨,但从同比看,今年1、2月份物价相比去年均有明显的抬升势头,2月份2.3%的同比涨幅更是创下18个月来的新高。受食品和服务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2月份CPI同比涨幅比1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鲜菜、猪肉、水产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0.6%、25.4%和3.5%,合计影响CPI上涨约1.51个百分点;家政服务、车辆修理与保养、理发、衣着加工、美容等价格同比也分别上涨5.2%、5.0%、4.1%、3.5%、3.1%。

  今年1月—2月CPI较快上涨,加上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引发市场上出现一定的担忧情绪。昨天,不少投行、证券机构分析人士发布观点和分析,认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货币财政刺激力度加大,推动后续CPI继续上行,经济运行可能进入到物价持续上涨、经济停滞不前的滞胀周期之中。

  中国真的有陷入滞胀的风险吗?“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仍是通缩风险,从现阶段情况看,滞胀几乎不可能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对本报记者表示。

  张晓晶指出,对于滞胀的判断可以拆分成“”和“”两个角度分析。其中,“”意味着经济增长停滞,然而去年全年中国GDP实现6.9%的增长,仍大幅领先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区间定在6.5%-7%左右,这一速度也根本谈不上增长停滞。“”则意味着物价持续上升、通胀表现严重。张晓晶表示,今年前两月CPI上涨主要因为春节和寒潮因素叠加,加上近期国际市场包括原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形成输入性的价格上涨。从宏观层面看,当前表现还是总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供给侧问题突出,去年曾出现CPI增速连续下滑,说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因此物价持续上涨不具备基础。

  对于宽松货币政策推高通胀的问题,张晓晶认为,近期货币政策放宽、流动性注入和CPI指数上升没有明显关联。“欧美、日本等国家此前超发了那么多货币,通胀还是上不来,全世界面临的还是通缩问题。”张晓晶表示,单纯的流动性注入难以带动通胀率上升,只有实体经济被激活、表现活跃后,过多的流动性受其牵引才会形成高通胀。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