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合作动向与抉择”研讨会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更名仪式顺利举办
4月1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校商学院和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等承办的“国际经济合作动向与抉择”研讨会暨“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更名仪式在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5号楼举行,本次会议共分为上下午两个单元。
上午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更名仪式和高端学者论坛,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航教授主持。
在研究院更名仪式上,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信元教授致开幕辞。陈信元副校长介绍了本次研讨会及研究院更名的背景、上海财经大学发展历程,并表达了学校对“国际经济合作动向与抉择”研讨会和“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期许和支持。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前身为上海财经大学“全球经济与金融研究所”,以“学术研究为根,应用研究为冠”为宗旨,以“面向世界、服务政府与社会”为己任,旨在整台我校乃至校外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研究力量,发挥跨学科优势,重点围绕国家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中面临的重要议题展开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佟家栋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魏航教授与“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执行院长靳玉英教授共同为研究院揭牌并合影留念。
来自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复旦大学、阿姆斯特自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同济大学、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其他高校的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盛会,共同见证了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更名仪式。
会议进入“国际经济合作动向与抉择”研讨会的第一单元,来自海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国际经济合作动向与抉择”这一主题展开研讨。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佟家栋教授以“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挑战”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佟家栋教授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丰富的学术研究,在梳理中美战略竞争形成的理论和美国目前局限性的基础上,剖析了美国在华企业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和美国企业的现实选择,并提出以下几点结论和对策:第一,中美之间的竞争是中国崛起以来的战略竞争,而战略竞争将是长期的且覆盖综合实力的;第二,美国两党就是否抗击中国已经达成共识,这一大方向难以改变;第三,美国企业的选择成为两国经济脱钩的关键,也是中美贸易和投资走向的关键;第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是避免美国战略成功的可供选择,必须在不利的环境下拓展和改良我们的国际环境。
吉林大学横琴金融研究院/珠海市横琴新区智慧金融研究院院长李晓教授发表了题为《中美两国博弈的本质是一场改革赛跑——新时期国际关系变化的三点思考》的演讲。针对近期国际关系变化,李晓教授提出三点思考:第一,国际关系主体的扩展对主权国家对外关系提出许多新的挑战;第二,一个国家越是深入地嵌入到国际关系网络中,国家利益就越是一个被“国际社会化”的因变量;第三,大国政治合作是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基于此,李晓教授认为,中美两国的博弈本质是一场改革的赛跑,两国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寻求并达成更大范围的共识,无论是对其自身,还是对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田国强教授发表题为《构建高层次国际新发展格局及其战略抉择》的演讲。田国强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一变局加速演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中美在地缘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全面战略竞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浪潮、发达经济体超宽松政策效应溢出等一系列重大外部风险。面向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需要进一步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深化高层次国际经济合作,为构建国际、国内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构建高层次国际新发展格局为重点来推进全面扩大开放,不仅是应对当前中美关系及其外部环境变化的权宜之计,更是中国自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内生需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发表题为《全球宏观经济困境与中国经济面对的挑战》的演讲。袁志刚教授首先分析了全球经济长期发展趋势,并重点对中美关系做出了展望。其认为,从长期来看,强调“共容”的现实主义全球化发展趋势是所被期待的。在全球经济大变局之下,中美关系共建在主权国家差异基础上的现实主义全球政治经济架构与治理是最好的选择。接着,袁志刚教授对当前全球经济的各种短期现象做出判断。他认为,美国经济短期复苏情况良好,但是有些过度乐观,导致了通胀和美债收益率的上行,中国虽然生产得到复苏,但是消费还未完全复苏。最后,袁志刚教授还就中国经济面对的消费、投资、出口等各方面的挑战做出了阐述。
CEPR、阿姆斯特自由大学商业与经济学院的Kees G. Koedijk教授以“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为主题发表了线上演讲。Kees教授首先回顾了全球化的历史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展开分析,指出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挑战上非常重要。在如何促进并加速全球化发展方面,Kees教授再次强调了国际间达成共识并进行多维合作的重要性。最后,Kees教授提出了CEPR和“全球经济合作研究院”的合作愿景和合作方向。
论坛的下午场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丁浩员副教授的主持下继续进行。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林曙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并做了题为《人民币国际化迈入新阶段》的报告。林曙教授的报告探讨了在世界经济中心由西方向东方转移,但经济、金融规则和秩序仍由西方主导大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意义、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相关政策建议。建议: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加强国内金融市场建设,谨慎积极推动资本账户双方开放,提供优质安全的人民币资产;加强离岸市场建设;推动双边货币互换;培育国际性银行和完善人民币清算体系的构建等。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钟宁桦教授就“全球领导力缺失下中国的崛起”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钟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目前全世界面临的三大困境:一是全球的贫困问题与收入分配问题;二是文明冲突问题;三是生态问题。在美国国力衰弱的背景下,全球领导力缺失,而这三大问题的解决必须有国家站出来动员各国一起合作以避免囚徒困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叶海春副教授就本次论坛主题,向大家介绍了“外资企业与外部冲击在中国传导”的相关研究。其研究表明,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资企业已成为外部冲击输入我国的一个潜在渠道。一方面,外资企业与外部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其运营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商业信用往来和产销关系将外部冲击的影响外溢至国内生产网络。
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经济学家梁国勇博士做了题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发展道路抉择》的发言。梁国勇博士预测,新冠疫情可能会对世界经济带来长期负向影响,同时,全球化进程或将进一步弱化。结合当前的外部环境,梁博士提出两点建议:第一,要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灵活性,应充分考虑南北方经济的差异、在货币政策方面要关注存贷款利差和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基准利息差、在企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方面应充分考虑“竞争中性”原则;第二,要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对外兼容性。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樊海潮教授做了题为《中美贸易关税摩擦:过去,现在,未来》的发言。樊海潮教授指出,中美关税摩擦短期内难以结束,由于疫情的影响,关税摩擦未进一步恶化,但也无好转迹象,随着美国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中美关税摩擦存在升级的可能性。对此,樊海潮教授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坚持“双循环”战略在中美贸易关税摩擦相对平稳时期,发展好“内循环”,以从容应对未来中美贸易关税的各种不确定性;第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磋商和反遏制,通过中高层战略对话来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第三,重视中美产品互补性贸易,增强互信合作,积极构建中美“共生共赢”关系,以互补共赢的态度而非竞争者的姿态来打造大国关系。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鲍晓华教授做了题为《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与应对思路》的发言。鲍晓华教授认为,后疫情时代,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由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转向有管制、有保护、有偏向的全球化时代;全球贸易网络格局由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核心,转变为美国、中国和德国为核心。对此,鲍晓华教授提出如下政策思路:第一,推动我国经济全球化战略从“客场全球化”走向“主场全球化”;第二,加快形成以我国为核心的“互利共赢”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第三,平衡好安全与开放,利用“二维度四象限法”重构我国产业链;第四,充分发挥进博会这一单边开放平台在新形势下的新使命。
最后,上海财经大学国际经济合作研究院执行院长靳玉英教授做总结发言,并对各位演讲嘉宾的智慧分享、各位学者的热情参与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表达衷心的感谢,期待研究院在各界的支持下能够为国家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重大问题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攻坚克难,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智慧。
(供稿:夏蓀瑶 董文娟 倪蓓 李怡 供图:吕建华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21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