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垃圾大叔走街串巷8年 满上海收废品
胡凯森的“环保巴士”其实是一辆卡车。8年来,这辆车在上海走街串巷回收旧货。胡凯森将垃圾回收做成一份公益事业,一方面宣传绿色环保的理念,一方面也用回收所得帮助青海玉树的学校。这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厉害的善举,但胡凯森却说,自己是在走一条越来越狭窄的环保道路,前路如何?并不明朗。
卡车串联社区
中午11点,我们在位于莘庄的康城小区见到了福田环保教育站的卡车。从外观来看,这就是一辆普通的卡车,司机师傅告诉我们,不能贴上Logo标示,否则过不了年检。
这辆卡车每周会来康城一次,根据预约回收这里的可回收物,包括衣服、金属、纸类等等。卡车的路线每周是基本固定的,围绕着不同社区,每天跑上一圈。
住在康城的女住户早早地就把8个大袋子的衣服准备好了,这些是小区内其他回收户拜托她帮忙一起交付给福田环保的。女住户是福田环保的老朋友,她知道胡凯森会把旧衣服送到灾区,把二手用品低价卖给或送给农民工们,把其他废弃物卖到各个工厂做再生产的原料。
来自台湾的“垃圾大叔”
福田环保的创始人胡凯森叫自己“垃圾大叔”。2000年,他以一个生意人的身份从台湾来到上海,却误打误撞进入了公益领域。“我决定做垃圾回收那一年,上海真的很脏,满街都是塑料袋在飞,我当时想,这件事情有得做。”
做了,才知道有多难。
胡凯森的回收最先从台湾人社区开始,慢慢发展到上海的各个外国人社区,但再要向外蔓延,就举步维艰了。“人们很难坚持,10天半个月可以,要他们坚持每个礼拜或者每两个礼拜把垃圾分类好,把可以回收的清理出来给我们,没那么容易。”
垃圾的去处也是问题。除了卖给一些回收工厂,胡凯森还定点资助青海的学校,送钱、送物。
很快,30万启动资金就基本花完了。
之后慢慢实现了收支平衡,胡凯森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8年。
费劲的废品回收
和一般旧货回收不一样,福田并不支付回收户费用,胡凯森说,他们是帮忙处理大家不要的垃圾。
把垃圾交给“福田”,不但一分钱没有,还要按照要求做好分类。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情的推进困难重重。
“一次性餐盒,每个我都用淘米水洗过,风干后存起来送给‘福田’;旧衣服要洗过、晒干、叠好,再送来。”认识台湾人胡凯森后,回收户刘阿姨慢慢养成了环保习惯,“在废弃物利用的全过程中,我们做的是最容易的事,举手之劳而已。”
要让大家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回收,什么可以直接扔掉,回收前又要做些什么处理和分类,看起来简单,操作起来一点也不容易。
比如废电池,他要告诉居民如何分辨:“你们注意看,上面写着‘无汞’的,表示没有重金属、无污染,可以直接扔掉;标注‘汞含量’的,要交给我,所有可充电电池也都给我。”
艰辛的说服过程,让他坚信垃圾分类教育是个“劳动密集型”的活计,也就是说,必须有人不断进社区,一遍遍提醒、督促居民参与。
好的社区自己可以运作
和上海无数社区打过交道,在胡凯森看来,好的社区团队,五六个核心成员,已经可以很好地运作这件事了。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这个小区我们每周去一次,他们在小区里有回收点,但回收点需要人值班。那几个业主就自发组成了一个微信群,有退休了的老人,也有要上班的白领,大家通过微信群排好班,哪怕只是上班前过来守15分钟。如果有人有事,会提前在群里通知,调整时间,基本不会出现突然没人的情况。”
小区内的志愿团队统一回收,胡凯森的工作就可以轻松很多。
这条路越走越窄
如今“福田环保”的运作是这样的:以变卖废弃物获得的收入,资助地震灾民、贫困地区学生,开设社区环保讲座,支付旗下1个垃圾分类厂的房租、员工的工资以及1辆卡车的保养费。
收支平衡,看起来是个好的模式。但胡凯森却坦言,这条路越走越窄。“垃圾的量这几年其实在回落,经济不好,老外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大堆大堆地扔。另外,可以回收的垃圾也越来越少,对于垃圾处理的大趋势,正在向另外一个方向靠。”
那怎么办?记者问他。“可能有一天就没有垃圾可以收了。但宣传环保理念这件事情,还总是要做的。我现在想的更多的,是怎么找到自我造血的道路。做公益,还是要靠自己的。”
知道多一点
可回收资源列表
塑料类:塑料袋、塑料盒、塑料玩具、塑料管、塑料瓶(含饮料瓶)、塑料布、塑料篮、其他塑料制品;
纸类:纸板(箱)、杂志、课本、报纸、打印纸、包装纸、纸盒、铜版纸、纸管;
金属类:铁盒、铁罐、铁条、铁制品、铝罐、铝管、铝条、铝制品、铜线、铜条、铜制品;
玻璃类:玻璃瓶、玻璃罐、平板玻璃、有机玻璃、玻璃制品;
家具类:各种材质制造的家具和厨卫用品(橡胶和陶瓷制品除外);家电类: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油烟机、饮水机、各种小家电;
电子类:电脑、打印机、手机、MP3、MP4、电动玩具、监视设备、各类电线、摄影摄像设备、复印机;
纺织类:服装、胶底鞋、帽子、床上用品、毛绒文具、毛毯、围巾、手帕、手套、袜子、包;
其他:车、文具。
如果有回收垃圾的需求,可以联系胡凯森:1391704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