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开发尚处于初级 "活着的古镇"才能感受乡愁

05.05.2016  09:01

  东方网5月5日消息:日前,2016年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苏州召开,标志着苏浙13个古镇抱团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这13个古镇中,江苏占9席,浙江占4席。上海不在其中。是上海的古镇没有优势?同为江南古镇,上海的古镇应该“”什么?

   古镇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慧敏看来,古镇要呈现给游客的应该是:一份记得住的乡愁。

  如西塘古镇,号称“生活的千年古镇”,开发迄今19年。这里至今保存着25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2000多米长的烟雨长廊,还生活着2600多户原住民,其中有1000多家由居民自主经营的民宿。西塘田歌、七老爷庙会、荡湖船、踏白船……这些民俗文化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西塘既保留了乡土自然风貌和文化生态,又有历史记忆的表达与再现,同时能提供给游客舒适惬意的慢生活体验,它不仅能够吸引老年人,对快节奏的城市年轻人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作为一个‘活着的古镇’,在众多江南古镇中脱颖而出,成为好莱坞大片《碟中谍3》的外景拍摄地。”王慧敏说。

   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更新

  “古镇开发可分为文化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和创意生活体验型三个阶段,目前大部分上海古镇处于相对初级的文化观光型阶段。”王慧敏说。

  文化观光型古镇以静态景观展示为主,其中的业态相对低端,缺少符合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消费需求的产品。“这些古镇里面没有能留住人、让人能惬意地消磨时间的东西。

  休闲度假型古镇能满足市场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像乌镇,整体环境好,古镇及周边有不少适宜休闲度假的高品质住宿设施;西塘有很多能感受古镇生活体验的业态。游客在乌镇和西塘待一两天不会觉得单调。”王慧敏说,上海朱家角古镇也属于这一类型。

  创意生活体验型古镇,在上海还是空白。这类古镇有很多文化创客参与其中,既保留当地传统文化文脉,又融入现代创意。

  古镇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不断更新。上海的经济繁荣度、国际影响力很高,承办组织活动的水平也很高,上海的古镇完全可以借力将更多有影响力的活动引入古镇,让古镇“活色生香”。

   开发模式影响现实呈现

  “古镇呈现出什么样,与开发模式有很大关系。”王慧敏说,目前古镇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政府主导,由政府投入开发,并进行管理与维护。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有较大投入及强大的运营能力,自上而下推进,在涉及很多利益主体的古镇开发中,一些原定的规划与理念在实践中很难推进或可能走样。

  第二种是引入专业资本,进行企业化运作,像宏村、乌镇。这种模式好在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程度高,品牌知名度能打响;但如果平衡不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会出现过度商业化、同质化。

  第三种是在政府引导下,公众作为股东参与开发运营,如西塘。这是最可持续的模式。西塘在‘保护与开发、历史与未来、企业经营与百姓致富’三个关系上找到了平衡点。政府是古镇保护主要责任人,群众是古镇真正的主人。

  王慧敏提出,要树立“有机更新”的理念,使政府、居民、企业和游客实现共赢。

      记者手记:乡愁与文化创客

      “记得住乡愁”的古镇,需要人来实现。
  “故乡情结是一种乡愁,乡愁的城镇化离不开故乡人,集聚一批返乡创业型文化创客,是推进‘记得住乡愁’的古镇开发的明智之举。”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慧敏曾率课题组赴皖南乡村调研,那里集聚了一些热爱徽文化的创客,在从事与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相关的创意工作时,形成体验型民宿客栈产业集群,不仅为本地人创造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在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还有一些返乡创业的年轻大学生,借助地缘和亲缘优势,修缮祖屋旧宅,并把互联网等应用于创业中,为故乡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一位来自南非的建筑师伊恩因为喜欢中国民居建筑,几乎花光所有积蓄租下旧县村5幢老宅,租期20年。为保护这些老宅,伊恩创意设计老宅的每一处细节,不仅修旧如旧,保持中式老房特有的韵味,还将环保理念融入排污系统设计。把原本暴露在地上的排污管道埋到地下,在污水经过的土层下铺石渣,污水在排出时杂质会缓慢渗透到土里,最后过滤后的废水会流进田里,灌溉农田,让老宅重新焕发灵气。
  如今,5幢原本破旧的老宅,已被改造成温馨舒适的家庭旅馆“秘密花园”。外国游客纷至沓来,担任服务员的当地农民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