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成立 首招古籍保护专业硕士报名者众
高水平人才匮乏成为影响我国古籍保护与修复的最大短板。复旦大学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首次招收10名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已引来上百人报名,该院表示,希望报名考生能来自文理工等不同专业背景。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暨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11月30日举行。来自国家文化部、教育部的领导,国内各高校及公共图书馆馆长,海峡两岸古籍保护专家代表,以及复旦大学各部处机关领导近120人参加会议。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司长)刘小琴介绍说,目前全国有2800多家单位收藏了5000余万册古籍。在古籍保护、修复方面,已建设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标准也逐渐健全,但人才匮乏则是最大短板。2007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成立至今,陆续举办了137期古籍保护修复人员培训班,有超过6300人次参加培训。古籍保护专业人才已从当时的仅有60多名迅速增加到700多人。但高水平人才依然稀缺。古籍保护、修复与鉴定不但需要有专业知识,还需要有长期从业的积累。
会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复旦大学签约,将从今年起联合培养“古籍保护方向”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还向国家图书馆韩永进馆长颁发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名誉院长聘书。
据了解,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由该校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院、中文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文史研究院、文博学院、外文学院等院系共同组建,挂靠图书馆,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急需的古籍保护高端人才、保护和整理中华古籍资源。研究院将重点建设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以及中华古籍保护技术基础科学实验室。
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院士表示,要“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出发,进行古籍保护学科体系规划”。他说,古籍保护是文理交叉的综合学科,要有文科的古籍文献等知识,分析纸张、修复材料等还需要化学等学科知识。
“这是一个需要动手做的专业,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也许会走得更远。”复旦大学图书馆陈思和馆长也这样说。
当天,“纸墨传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成果联展”在复旦大学博物馆开幕。包括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提供的馆藏敦煌、宋元明清历代刻本及家谱碑帖等修复精品,以及复旦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及民国稿本十四种、明清抄本三十六种。
“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于11月30日下午举行。北京大学图书馆朱强馆长与国家图书馆张志清副馆长作主题发言,并和与会的30余名图书馆馆长与古籍保护专家一起就古籍保护人才培养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