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凤凰古城更有味道的湘西古城 | 就随它这样朝朝夕夕该多好

20.08.2015  10:22

走进古城,如回到过去,不管外面沧海桑田,翻天覆地,古城里的人民依然朝朝夕夕。

正是这种"太寻常",才会引诱我越走越深,不知最后走到哪里,又从某个口钻出来,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发现,原来这条路也能通。


时间被凝结了,如同泛黄的照片,你以为,这座小城才刚从几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走出来,耳边传来手机金曲《红尘情歌》才将你拉回现实。


偶尔,会听到宅里传来古琴不甚流利的音阶声,再拐个弯,可能某户里有个小朋友,放着两年前的韩国舞曲。


古城街上没有太多不着边的店铺,大多是依托居民生活所需而立的商户,你可以见到很普通的小吃店,老板一边掌勺边转身过去骂小孩、橱窗破旧的杂货粮油店,老板懒洋洋得睡觉了、理发店里老师傅正在专心为客人刮胡子,街对面,几位阿姨正在布行剪裁布料,大妈坐在纸扎店前剥菜叶,旁边是一间款式明显有几十年落差的时装百货店、小破杂货店里,奶奶们坐在光辉的毛主席肖像下聊天....墙上冷不防来段字迹已斑驳,却杀气腾腾的语录。

这里做生意的方式,不像都市里的"欢迎光临"、"谢谢光临",居民可能已经在这条街上采买了几十年,路过什么店,总是先问候个两句,家里人如何,
蹲下来逗逗小孩,聊个半把天,然后才开始交易

小城气氛宁静而悠远,像一首赋格曲,居民友善而对游客不卑不亢

小吃店老板问我从那里来,我说从上海

「怎么过来的」

「长沙坐高铁到怀化」

「现在有高铁喽?要多久」

「不到两小时就到了,很快」

「那到上海吶?」

「从怀化高铁过去只要七小时」

「真快,我只去过怀化」


中国很多古镇老街,被开发了,新的商户进来了,卖着全国老城都能见到那些千篇一律的纪念品,于是,老城居民越来越少,消失了,只剩下观光客猎奇般的游玩,半夜你还听得到全国巡回骗炮的流浪歌手在撕吼,充满文艺的低俗气息。

还有一些老城,开发公司以保护文物的理由,把原住民牵到新城,文物是保存了,城却成了空城,没有生活,没有烟火气息的城,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以前跟人讨论过老城该怎么复兴重建,朋友激昂说,当地政府应该赞助文艺青年返乡开店,将外头的创意带回来;我却认为,文艺青年根本就是乡土文化的最大杀手,当一座古城越来越多所谓小清新店,那原生文化势必会被挤压,不如鼓励居民组织起来,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再加以包装会更好。


「组织?」朋友冷笑了一声「你以为他们会让你"组织",越小的地方越防着居民"组织",你 Too young too simple」

我摸摸鼻子无话可说。

可是从历史上来看,那有一成不变的城呢,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政府不要规划太多,很多老街古城一规画就完蛋了,还是随意让她生长即可,她自然会成为她该有的样子。

我住在沅江边,城墙下的一间小客栈,阳台面着沅江水,好安静,除了鸟鸣,鸡犬相闻,风抚绿树,还有船划过江面的破水声。


你说我的上衣和裤子为什么在那里,因为太舒服了,我裸着纳凉,直到一群刚写生完的女学生路过尖叫......好吧!我忘了乡下民风比较保守。

入夜,除了正街交叉口的夜宵摊,古城内异常安静,红红的灯笼,轻轻摇曳着,弯弯曲曲延伸到街的另一端,延伸到高处,将静巷照得通红。

除了几户打麻将的人家还开着门,每家每户已将木门紧闭,屋里传来家长里短,独自走在夜晚的石板路上是种特别的体验,拉着长长的影子,独自走过的步伐,踏在石板上的每一步都传来回声,几声狗吠传来,你明明知道四周房里都是在看电视的居民,却有种与世隔绝,处在异世界的感觉。

我以为大家对抗日神剧都嗤之以鼻,在这里,家家户户时间一到都在看抗日神剧,你窜进那一个巷子,走进那个拐角,凭听声音都能接得上剧情。


古城中的家家户户,忽然都传来烈士牺牲的惨叫声!

到了九点,本来已寂聊的巷子,一阵嘻闹,原来是城里中学的寄宿生放风时间,他们从西门如潮水涌进城里弯弯曲曲的安静古巷,直奔夜宵摊,为古城带来一些新鲜的气息

要走了,我又路过那个小吃摊,老板见我背背包又开口

「走啦?」

「去别地方了」

「有机会再来玩」

「好啊好啊!再来玩」

我虽然嘴巴这么讲,心里却想,这辈子大概很难有机会再来了。

「黔阳小地方,你大慨不会再来喽,哈哈」老板看穿我的心思,他倒是爽快说。

老板正炒着辣椒,我转身在那呛鼻辣椒味中离开这座城。


在湘西古城迷路

旅人靠着炊烟,伴随着辣椒味

找到回家的路壁上糊的报纸,竟然还是1983年的
小贴士:从怀化汽车南站坐到"黔城"的车,下车后城1.2路公交到末站就是老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