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回购动迁房变群租为"公租" 能否堵住"群租"源头存疑
东方网11月20日消息:如何为“群租族”找一个安稳的家,还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通过“回租”农民动迁房改为“公租”,是长宁区新泾镇整治“群租”的一种尝试。昨天市政协委员群租整治专题年末专题视察时,实地查看了新泾北苑公租房的运营情况。
位于仙霞西路888弄的新泾北苑小区,其中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屋内,三名航空公司飞行员租住于此。他们人均花费1200元从区公租房公司手中租到了这套房,这一价钱正好与公司给他们的租房补贴持平。
“新泾北苑”是长宁区动迁配套商品房小区,动迁房大多一户多房,空置房多,先期入住的仙霞西路885弄“新泾家苑”因此群租泛滥。为避免新小区重蹈覆辙,长宁区公租房运营公司将这些房源集中,和业主统一签订租赁合同,再统一装修,租给周边企业做职工宿舍。“既保障了业主和租客的利益,又便于管理。”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回租”改造成“公租房”,新泾北苑目前拥有197套公租房,此后又在另一小区改造公租房90多套,通过“政府引导、公租运行、企业便利、百姓受惠”的方式,实现业主、社会、企业的多赢格局,为此长宁区先期投入了启动资金3000万元。
不只在新泾镇,以自愿原则对居民闲置房屋进行回租,再租赁给信得过的企业作为员工宿舍,是最近本市不少地方探索治理“群租”的方式。“这一模式很好,在堵的同时,也进行了疏导。”不少委员提到。
事实上,今年整治“群租”力度空前。根据市房管局提供的数字,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共排摸“群租”房4.67万户,已整治1.57万户,整治占比约1/3。
“虽然群租房改‘公租’能疏导一部分,但能否堵住‘群租’源头,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不少委员心存疑虑。他们认为,改成“公租”解决了业主空置房屋的受益问题,但对于“群租”的需求一方来说,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传统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有的拿着最低工资1820元,不可能承受这一价位的公租房。很有可能,他们从这个小区出去了,还是会找别的小区群租。”陈超委员说。
吴冈委员则建议,为防止承受能力较弱的务工人员群租返潮,公租房运营需要做“两端”,“有一人一间的公租房,也可以有三四人一间的公租型宿舍。要根据客观需求,增加分类供给,提供更多适合普通务工人员的租住房。”
“‘群租’不是错,错在放错了地方,放对了地方就是‘宿舍’。因此我们鼓励单位建设集体租赁房,也探索利用集体土地建租赁房。”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刘海生也坦言,短期内很难在源头上消除“群租”的土壤,政府需要廓清与市场的边界,而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群租带来的安全和扰民问题。
也有委员提出,既然市场有需求,就要向市场寻找药方。政府只须制订好规则,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处置。另外,还需要发挥业主自治的功能,修订完善业主管理规约、授权物业公司代为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