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副教授速继明在《东方网》连续发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时评文章

02.06.2015  20:43


        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我校副教授速继明于6月1日、6月2日在《东方网》连续发表相关时评文章,解读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文如下:


创新:既是发展观、更是方法论

        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中有个重要结论: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人类将无法继续发展。而改变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创新,就是要打破对称性,发展出新的“”。虽则创新的前景是美丽的,但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过程无疑是异常艰难的。处在人口红利渐趋殆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政策红利释放减缓的背景下的中国,在国际大分工格局下的激烈竞争对撞面前,走老路无疑就是死路。要走出中国特色的“工业4.0”,要走出中国特色的“中国创造”,要走出中国的“新常态”,就必然不走寻常路。

        我们知道,创新的基本语义是“更新、变革、创造新的事物”,指的是用突破性思维改变旧状况的过程,是一个合规律性、合目的性而又非重复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通过人的能动性与创新力的实现而得以确证的结果,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必然要求。

   首先,打造上海创新中心必须立足于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发展观,把上海的发展嵌入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加以考量,以此作为上海倡导创业、开辟万众创新、打造上海科创中心的理论依据。唯有如此,才能紧紧抓住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在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方面,获得前瞻性、突破性、先导性力量。要实现这一目标,《意见》提出“两步走”规划,第一步在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其次,打造上海创新中心必须立足于社会改造的实践观,从创新的时代特征、上海现实情况和国际趋势来确立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这是开展创新活动的现实依据。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种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财富要素,总是必须通过某种专门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质适合于特殊的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点题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韩正书记认为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建设思路。在《意见》中,韩正书记归结为以下四点:一是全面、准确、深入体现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要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影响我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瓶颈难题和各种制约,抓住重点,聚焦突破,有序推进。三是找准方向、路径,聚焦主战场。四是以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推出实实在在可操作管用,能落实落地的措施。

   再次,打造上海创新中心必须立足于传统而又完成对传统的“否定”之上,创新是一种继承性的承载过去开创未来的活动,上海的发展既是“过去”的结果,也是未来的起点,这是开展创新活动的知识论根据。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就要用足用好这座城市长期形成的综合优势和开放优势。

        最后,创新必须把握关节点,掌握关键和要害。韩正书记指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核心是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关键是要依靠创新人才,基础是要有良好创新生态环境,重要的是要有重大工程与项目支撑。只有把握好关节点,才能把握要害,针对性的、具体的解决瓶颈问题,切实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科创中心”。


"人人可在上海创新"是期许、敦促也是方法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通过新媒体平台与网友交流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时说,“我们希望上海成为这样一座城市——人人可以创新,处处可见创新,时时体现创新成果。”韩正书记这番话既是对上海成为世界级的创新中心的展望,对创造一切便利条件营造创新条件与氛围的敦促,更是打造创新城市的重要途径。

   创新的关键是什么?专家、学者、创业者、企业家、科研人员、学生、外籍人士,看法都未必会一致;创新的条件是什么,估计也未必会有共同的答案。韩正书记与网民的上述交流发言,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期许

     一个城市的创新力或者创新指数如何来衡量,恐怕很难以有几件新产品,有几个新专利,有几个新企业来衡量。要知道,这几个指标与城市的人口基数、与城市的规模息息相关。一旦把那几个绝对数值换一个分母,恐怕得出的结论就会迥异。马云曾言,“梦想是要有的,万一成功了呢?”可见,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创新也是小概率事件。打造创新型城市,就是要把小概率变成大概率,要使“万一”变成“万二”、“万三”……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领航者,韩正书记的期许更高:“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这是对打造上海科创中心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最高期许。

   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敦促

   上海如何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呢?这不是拉拉标语、喊喊口号、挂挂横幅就能解决的问题。在韩正书记介绍《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讨论稿)》向全会所作的说明里,韩正书记详细介绍了该《意见》的来龙去脉。可以说,该《意见》的出台,响应了中央的号召,考虑了上海发展现状,符合了上海发展趋势。有认识上的高度、决策上的科学度,更体现了实施上的可执行度。

   作为最高地方长官,韩正书记提出“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其实就是从方方面面作出敦促,要搭建适合创新的良好氛围。《意见》按照“1+4”的结构,从明确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框架和总体要求,以及实现目标,部署安排等4个方面共5个部分、22条意见列出了路线图。具体来说,(1)进一步细化政府权力清单,明确政府的行为边界,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约束权力的任性,释放个人、企业、组织的主体性,使其创新活力竞相迸发。(2)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台,营造更加宽松的社会氛围,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让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突破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阻断,使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成为可能。正如韩正书记强调的,“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摒弃,一切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都要大胆革除,一切束缚创新创业创造手脚的政府管理方式都要彻底改变。

    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方法

   打造世界影响力的创新中心没有捷径可讲,没有狡计可取,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创新局面、创新成果和影响力。韩正书记所讲的“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从创新的密度与浓度的角度,给出了提高“万一”的方法。

   周其仁先生在其《创新最重要的是浓度》中曾言,“创新是非常少数人的活动。即使几百万人口的创新国家,800万人口拥有3.8万名科学家,从事创新活动人的也只是极小一部分”,“多数人的日常生活是远离创新的,这就是创新的困难所在”,周先生问,在什么条件下,创新的想法才能强壮起来?“我认为要把创新力量凑到一起去,否则没有浓度是不行的。”这是韩正书记上述表述的最好注释。

   正因创新的制度、环境、主体的改变,释放了创新的活力,从而使人人想创新,人人可以创新,提高了创新的密度和浓度,从而大大提高成功的比例,使“希望上海成为人人可以创新的城市”真正成为可能。


全文链接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0601/u1ai8735722.html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50602/u1ai8737138.html

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