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名人名居开放和保护遭遇各种困局
昨天,本报刊登了《设计师“翻版”张爱玲旧居短租》一文,引起了诸多反响。不少市民反映倘若真的能进入名人名居看看,甚至住上一晚,效果要比在外面走马观花地看看铭牌好多了。
但记者实地走访了多处名人故居、旧居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名人名居都成为私人住宅或办公场所,即便故居的主人愿意,但开放时仍遭遇重重阻力。对此,相关专家为故居和旧居的开放支招,希望能有更多的名人名居能进入市民的视野。
温可铮旧居
妻子开家庭艺术馆,一天就被迫闭馆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汇路85弄上的温可铮旧居,在小区门口,挂了一块2010年的铭牌,上面写着“温可铮旧居”几个字。按照门牌号按图索骥,找到14号,只见门牌号旁边有一张海报,写着“温可铮音乐家庭艺术馆”。
记者找到了温可铮的夫人王逑老师,她的回答令人吃惊。“家庭艺术馆是3年前开的,但仅仅开了一天,因为邻居的阻挠,就开不下去了。”
今年9月份,有4名法国人慕名找上门,其中一位法国人在北大学中文,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们提出想参观温可铮音乐家庭艺术馆。“我就是温可铮的夫人。”王逑告诉他们。“对不起,现在艺术馆在内部整顿,无法对外开放。”
王逑内心很难过,其实艺术馆并没有在整顿,而是因为邻居的反对,无法再对外开放。
3年前,静安区文史馆和王老师提出想要建名人家庭艺术馆,王老师觉得这个提议很好。“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整理温可铮的学术作品、手抄本、唱片和很多资料。还能唱歌,开展声乐艺术的交流。”经过一番研究,为了不对其他居民造成过多的干扰,文史馆特地制订了一套流程,即艺术馆一周开放一个下午。想要参观的居民可提前到文史馆领票,每周只发放20张票。
“我记得艺术馆第一天挂牌的时候可热闹了,吸引了很多人过来参观。在开放前我们还给左邻右舍送了小礼物,希望他们能支持。当天开放的时候,市民在楼下排队,我的学生们担任义工,在楼下站岗,市民现场可以问我很多问题。”王老师回忆说,但好景不长,艺术馆正式开放第一天,一位50多岁的中年男子欲上楼参观,却被邻居浇了一盆水,全身都淋湿了。之后,有邻居又百般反对有人过来参观。挂在门牌号旁边的温可铮的头像也数次遭到破坏。
因为办家庭艺术馆的事受阻。最近王逑打算将艺术馆搬出去,另觅场地。“但这么做的话会碰到一个问题,一是没有家庭的氛围了,二是场地的经费怎么解决。我只是一名退休教授,无法负担这么贵的房租。”王逑有个想法,“如果艺术馆能重开的话,能否落座在陕西北路名人文化一条街上呢,现在的陕西北路上开了很多餐厅或小店,感觉文化味变淡了。”
阮玲玉故居
私人住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方式
新闸路1124弄9号是一代影后阮玲玉的故居,昨天,记者按照小区门口的铭牌找到了9号楼,那是一栋三层楼的洋房。听到记者叩门,二楼的一位居民不耐烦地说,“太多人过来了,不好意思,不接待!”见记者迟迟不愿离去,住在一楼的顾阿姨让记者跑到正门口,接受了采访。
“现在情况稍微好点了,以前每天几十号人要来敲门,我们快被烦死了。”78岁的顾阿姨抱怨说,他们搬进来时并不知道这是阮玲玉的故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市里来挂牌。“当时本来要挂在我们门牌旁边,我们极力反对,这不是侵犯我们的隐私吗,后来有关部门不得已将牌子挂在了小区门口。毕竟我们不是阮玲玉的后代,没有义务接待。”
“每次碰到有人想要参观,我们都和他们解释这是私人住宅,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但也有的人不依不饶,譬如香港来的几位演员。还有一次,北京电影学院来了一巴士学生。我看他们不是坏人,就勉强接待了。”热心肠的顾阿姨解释说,为了她的安全着想,个别的陌生人想要参观,她是绝对不会同意的。“我们这个门牌一共住了三户人家,其他邻居是不会理睬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的,我因为是楼组长,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方式。”
顾阿姨还透露说,因为打扰的人实在太多,他们早已和门卫达成共识,提前阻拦那些冒昧参观的人。
宋家老宅
说好的开放迟迟没有兑现,现在作为办公场地
去年,本报曾刊登了《宋氏老宅将逐步对外开放》一文,据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介绍,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陕西北路上的宋氏老宅,随着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入驻,将有望逐步对外开放,发挥其独特功能。
记者昨天来到陕西北路369号,发现宋家老宅仍大门紧锁,走过路过的市民均表示这几年该建筑没有对外开放过,现在是作为单位办公场地。
宋家老宅是一栋英国式花园别墅,曾居住过宋庆龄的母亲倪桂珍及宋美龄、宋子文等姐妹兄弟,并举办过轰动一时的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然而,这座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直到现在也未能向市民敞开大门,这让市政协委员俞亮鑫感到很遗憾。他认为,位居市中心地区、分量极重的宋家老宅,对于陕西北路及其周边的开发有着“一棋走活,全盘皆活”的关键作用。
“宋家老宅曾对外出租,作为经营性的会所,会所关掉后,现在作为办公地点,外人不能入内。但这几年,对于宋家老宅开放的呼声很高。”知道详情的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介绍说,现在的宋家老宅作为办公场所,里面都是现代化的办公家具,与名人名居的氛围格格不入。“作为单位,他们不开放名人名居有自己的理由,觉得接待要安排人,会带来一连串的麻烦。但从弘扬历史文化的角度考虑,宋氏三姐妹曾住在里面,这栋建筑有很多故事。两年前本来说要开放,现在却没了声音,希望媒体能呼吁一下。”
[小调查]
8成受访者愿意付钱入住名人故居
昨天,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随机做了一个调查,“如果把名人旧居、故居的房子改成民宿,是否有兴趣入住?”结果,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表示有兴趣。市民顾先生表示,“一直想进去看看,但感觉进不去!”周小姐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很想入住,但感觉租不起。”只有两成受访者表示,“觉得故居只可远观,因为很多故居都住了居民,保护也不是很到位,感觉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专家支招]
同济大学教授、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分析说,名人名居对外开放要符合具体的条件。“我曾参观过马克思、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故居,它们的做法是把公众可以参观的部分开放,既然是私人住宅,若要开放就要征得私人的同意。我觉得可以划出一部分开放点,政府给予补贴。就像日本的名居一样,贴个布告,同意一三五开放。有的名人名居可以售卖纪念品,这样房东可以有些收入,就不会再排斥参观者。再比如扬州的一些老房子,是由居民自己整理好了对外开放。虽然不允许收取门票,但可以提供的茶水、点心。”
杨继光则建议,一是政府投资修缮名人名居,还原名人当年的生活场景,挖掘历史内涵,创造条件让市民参观。二是如果没有条件一直开放,是否可以协商,每周有一到两天的时间让公众参观。三是如果真的没有条件让市民参观的话,可以在名人名居门口挂上介绍铭牌或者二维码。“至于那些反对开放的居民,我们不妨可以请他们作为文物保护的志愿者,政府对他们进行一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