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观与金砖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9月4日,“新发展观与金砖合作”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社科院联合组建的“金砖研究上海学术共同体”主办,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承办,为期两天,共有100多位中外嘉宾和学者参会。
应邀参加研讨会的海外嘉宾主要有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高级代表罗西纳博士、金砖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代表汉娜·莱德、联合国南方中心顾问李月芬以及来自伦敦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联邦乌拉尔大学多名学者。出席研讨会的国内嘉宾主要有中联部原副部长艾平、商务部原副部长孙振宇、前驻印度大使周刚、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前驻巴西大使陈笃庆、前驻乌克兰大使周晓沛、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江时学、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范军、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财政部、外交部、中联部分别派出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具有金砖特色的发展观,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全球治理新格局”、“新发展观与金砖国家的崛起”、“新发展观与中国的实践”、“新发展观与金砖银行”四个专题展开研讨。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高级代表罗西纳博士、金砖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中联部原副部长艾平等就此做了精彩的讲演。
与会嘉宾和学者一致认为,发展问题是当前金砖国家合作与金砖国家研究的一项核心内容。应该对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多年来国内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同时对以金砖银行为载体的新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做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金砖特色的发展观。
专家们认为,“自主”、“平等”、“包容”和“绿色”八个字是金砖国家新发展观的精髓。任何国家只有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才能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本国民众参与发展,充分调动和有效使用本国各种资源用于发展。所谓平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对内要平等地对待一切经济主体;对外则是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如何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必然成为金砖国家进一步谋求自身发展空间的重要课题。在发展问题上,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补关系。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与守成的发达国家也确实存在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不是传统的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更不是冷战时期的军备和武力的竞争,而是体现为以下两种竞争:首先是不同发展理念、不同社会体制、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发展道路之间的竞争;其次是体现为各种类型的国家能为世界和地区的稳定发展提供合适的国际公共产品的竞争。很明显,这种竞争是包容性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整个国际社会福利水平的增长和提升。绿色是指追求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
相当多的专家认为,新发展观是相对于“华盛顿共识”而言的。金砖国家的发展具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客观界定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第二,注重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和后力。第三,突破传统二元经济局限,通过设置经济特区和建设工业园区取得工业化的突破、引导城镇化的进展。第四,谋求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第五,独立自主地、阶段性地推进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金砖合作机制的历史已经表明,金砖五国从一开始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形成的“抱团取暖”,已经成功地转型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平台,金砖银行的成立和应急储备机制的形成标志着金砖合作从概念转向行动。
不少专家学者特别指出:对金砖国家发展观的总结和研究并不是否认缺陷、回避问题,恰恰是为了找出不足,寻求突破,为金砖自身乃至全球的发展提供新的指引。毋庸讳言,金砖国家的发展实践还远未到成熟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目前还面临各种严峻的经济下滑的压力和各种挑战,亚投行和金砖银行还刚刚起步。但是,它们代表了全球经济治理的新生力量和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有助于实现联合国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各项目标,值得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