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教学技能培训系列讲座第三讲举行
6月2日下午,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的“教学技能培训系列讲座”第三讲在虹口校区1号楼802—804室举行。本场讲座题为“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绘画”,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杨建文教授主讲。讲座采用独特的视角,以“王羲之与毕加索的千年相遇”为切入点,讲述了中国的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巧妙机缘。
杨建文教授首先谈到中国书法具有绘画性。他用书法字体与绘画中的竹作类比——竹杆是篆书、竹枝是草书、竹节是隶书、竹叶便是楷书。接着,杨教授简要阐释了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观点,并通过伏羲画卦的美丽传说和汉字书写的演变追溯了“书画同源”的历史渊源。
谈及中国传统书法与西方现代绘画的巧妙机缘,杨教授以“东床快婿”的典故引出了一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字绝,文也绝美,成就了“天下第一行书”。在王羲之书法的“超现实”时期,其“转左侧右”及“奇而反正”的绘画元素与“二维立体表现法”,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时空流转,1500多年后的巴黎,张大千夫妇拜访西方现代派绘画代表画家毕加索,惊喜地发现其工作台摆放着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又因二人的创作手法相似,可谓“千年相遇”。接下来,杨教授带领大家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与毕加索的绘画对比欣赏,王羲之对文字进行了“转左侧右”、“移位扭曲”、倾斜处理和偏离处理,而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画作,则以不同的角度来描绘对象物,通过解析、重新组合的方式,将其置于同一个画面中。杨教授说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实质是二维平面表现手法,创作灵感便来源于中国传统书画,对欧洲绘画史影响颇远。
讲座过程中,杨教授引经据典,谈笑风生,既丰富了青年教师的文化内涵,更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此外,杨教授还拿出自己珍藏的书法创作与大家分享、交流感悟,他强调书法和文学不分家,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信息,鼓励教师在习得书法的同时兼顾文学创作。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间,讲座进行到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场教师们都对传统中国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纷纷向杨建文教授请教问题和交流感想,讲座现场仿佛散发着浓郁的墨香,醉人心脾。讲座结束后,上外教师发展中心阅览室还很荣幸得到了杨建文教授赠与的书法作品集,精致的书册与美妙灵动的文字如甘霖将一直滋润着阅览室读者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