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自联动”创建人才改革试验区
“科创中心22条”首个相关配套政策——《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日前出台,它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双自联动”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人才的市场化评价、激励机制等成为亮点。它在引才、使用管理和环境上显示出开放、搞活、优化的特点,围绕科创中心建设的目标形成了一套“组合拳”。
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陈群认为,联影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快速成长,得益于企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地集聚了大批比较“牛”的人才。目前公司有120名“海归”,他们有的是作为人才引进回国,有的是跟随团队回国发展,如何为他们解决好后顾之忧是令企业头痛的问题。
国内外人才来到上海,往往会遇到一系列生活难题。对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住房问题往往是最大的“拦路虎”。而来自海外的人才,困扰他们的往往是医疗和子女教育。《实施意见》提出,要破解人才阶段性住房难题,首先继续推进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规范和优化外环内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不低于5%保障房主要作为面向社会的公共租赁房使用;其次,鼓励区县、产业园区和企业向体制外优秀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租房补贴。《实施意见》还提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沪籍人员,定向微调住房限购政策。
在上海工作的165名两院院士和626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中,分别有159人和586人在张江工作,占全市的96%和93.6%。“双自”园区已经成为海内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创新促进处处长马文刚表示:“上海自贸区面积120平方公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面积531平方公里,其中交集65平方公里。在自贸区中还没有有关人才政策,而张江刚好有,‘双自联动’将激发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
人才储备关乎企业创新
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朋松认为:“创新需要人才,以前我们强调‘人才不一定要为我所有,但要为我所用’,但是在民营企业中,人才不仅要为我所用,更要为我所有,企业在人才上的储备,等同于企业在创新效率上的储备。”
探索人才从居留到永久居留的转化衔接,是《实施意见》有关海外人才引进内容的一大“亮点”。符合条件的高端人才可不受60周岁年龄限制,申请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加注“人才”,工作满3年后,经工作单位推荐,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这一做法解决了超过就业年龄的顶尖专家无法入境就业的问题。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也被专家视作重要创新举措。《实施意见》明确,先从自贸区和张江开始试点,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留学生可直接办就业和工作居留手续。马文刚表示,目前这一试点人群限于“在上海地区高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今后将逐步放开。
试行在创新创业人才户籍、居住证积分制度中引入市场化评价标准。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创业投资人才,以及市场薪酬连续多年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人才等,直接申请户籍引进、缩短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的年限。对企业人才申报居转户不再以职称作为申请条件。对从事创业投资但不符合户籍直接引进条件的人才,按照投资数额赋予一定的积分。对连续一段时期社保缴费基数达到社会平均工资一定倍数的人才直接赋予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在现有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中,拓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申请范围,延长有效期限,开辟绿色通道,充分保障海外人才的市民待遇。
据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瞄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目标。在自主创新园区与自贸区的双重叠加区域,张江将先行试点体制外人才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领域人才基地。同时加快产城融合,完善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疗等功能板块,为国内外人才提供“宜学、宜居、宜业”环境。“双自联动”力争到2020年集聚3000名左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10万名左右的新兴产业科技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20万名左右的创新创业人才,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形成对外开放度最高、拥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