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双创活动周”今开幕 “双创”带来创新发展新动能新引擎

15.09.2017  18:42

原标题:“双创”带来创新发展新动能新引擎

>>>专题:2017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

  500多家,这是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已经形成的众创空间数量。在上海,它们既是吸纳就业、培育企业的物理空间,又是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新引擎的创新空间。

  众创空间的蓬勃发展,折射了当前上海全社会热火朝天的创新创业氛围。今天,2017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正式拉开帷幕,上海作为主会场,集中展示全国“双创”成果,搭建创客广泛交流的大平台,将全市“双创”气氛推向高潮。

  上海市发改委介绍,当前上海市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关工作的部署,加强“双创”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工作的融合,积极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不断完善“双创”制度环境,努力提高“双创”服务水平。

   让企业成为“双创”的真正主角

  上海大量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中,正在涌现出一批“当红明星”,它们专业性强、资源丰富,初创企业身处其中,成长速度往往是“爆发式”的。

  这些“当红明星”的背后,不乏外资世界500强的身影,有的外资企业与地方政府、国内企业合资合作投建“双创”基地,有的则依托自身在沪的研发创新中心,孵化创业团队和项目。

  “过去一段时间中,大家总是把‘双创’与草根创业联系在一起,但现在上海的情况正在改变。”上海交大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陈宪介绍,在上海,不少大企业对“双创”的态度不再是置身事外,它们依托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的优势,主导推动站位更高、聚焦更精准的“双创”,“我认为这种‘双创’模式带来机遇,大有可为。

  上海一向是外资企业集聚区,400多家在沪外资研发中心中,约10%来自世界500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外资企业积极寻找融入科创中心的路径,如今,“双创”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切口。

  “外资企业加入‘双创’大潮,是上海新近出现的特色,它们之所以能被动员起来,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上海市发改委巡视员王思政介绍,上海500多家众创空间中,开始阶段有不少政府的参与和推动,但如今,唱主角的是企业。政府职能转变,使得企业不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也成为搭建“双创”平台、发现创新企业的主力军。

  于是,如今在上海形成了一种常见模式:政府部门对众创空间进行规划,引进国内外相关行业的领军企业合作建设,最后成形的众创空间由专业企业管理、运营、提供服务,政府则退居幕后,甘当绿叶。

  然而,甘当绿叶并非无所作为。找准定位后,政府部门要做的,是通过深化改革,帮助企业突破创新创业路上的瓶颈和障碍;并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进商事登记改革,提高创新创业活力。去年1月1日起,浦东新区率先实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双告知”工作;去年10月,上海又率先落实“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企业名称登记改革等试点有序启动。在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下,近年来上海各类市场主体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21.16万户,同比增长8.1%。

  “双创”带动下,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增长,政府部门如何在有效监管的同时,保持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对此,上海以浦东新区转变一级地方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全面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上海正积极探索拓展综合执法改革领域和范围,以市场监管、城市管理领域为重心,进一步整合相同相近领域执法职能,形成了商务领域的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方案;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浦东新区形成的“六个双”监管机制创新工作方案和操作规程,目前已实现全市所有区级监管部门全覆盖。

   将创新落在创造新的增长点上

  “热带雨林”,是近期业内专家对上海创新创业环境一个形象的比喻。这生态系统完整的热带雨林里,既有起舞的“大象”,也有穿梭奔波的“蚂蚁雄兵”。正是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得上海的“双创”发展,始终聚焦国家战略、围绕产业布局新方向。下转◆7版

  (上接第1版)临港,作为上海六大科创中心功能承载区之一,也是创新创业者高度集聚的区域。如今在临港,围绕着国产航空发动机、中国海底观测数据中心、世界领先的脑智工程项目等众多国家级的大工程、大基地,一批批创客在此找到了聚合生长的空间。而从东海之滨的临港,到杨浦、嘉定、张江、漕河泾、紫竹,“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六大科创中心功能承载区加速形成。这些产业基础雄厚、科研资源集中的“四梁八柱”,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肥沃的土壤。

  位于上海西北的嘉定区,长期以来拥有大院大所集聚的科创优势。最近,由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打造的国内首条八英寸“超越摩尔”研发中试线在嘉定投入运营,这条全球领先的中试线,将成为科技成果转换的公共平台,创新创业企业打通从研发到小批量生产的“超越摩尔”产业生态链布局。根据全市规划,到2020年,上海将培育形成约30家这样的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吸引并服务更多创新创业企业投身科创中心建设。

  “双创”在上海持续推进,不仅从无到有地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它也正在撬动传统产业的“第二春”。

  近期,上海仪电集团旗下的飞乐音响,就邂逅了一家仅有20人团队的创业企业。这家创业企业,成长于仪电集团与微软、徐汇区政府三方共同打造的云赛众创空间。

  在仪电集团牵头的一次集团下属公司和众创空间企业产业对接会上,创业企业的创新技术打动了飞乐音响的技术总监。于是20人小团队和老牌上市公司数百人的研发部门携手合作,开发了一款能进行室内智能定位的灯泡。创业企业技术落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老字号产品更是插上了“物联网”的翅膀,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从仪电集团到宝武钢铁集团、中国商飞公司、上汽集团、上海自仪院等地处上海的龙头企业,正纷纷围绕产业发展,探索孵化创新创业团队与项目的新模式。“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上海正根据中央要求,结合实际,推动“双创”脚踏实地发展。

   推动“双创”发挥溢出效应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依托科创大平台,近年来张江同样成为上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地。

  如今,这片“双创”高地吸引的不止是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者,一些外省市招商部门、产业园区,也将目光聚焦于此。部分创新项目刚刚在张江孵化,创业团队往往第一时间就能收到外省市邀请,带着新鲜出炉的成果前往各地,实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

  怎么看待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这种现象,恰恰符合市场规律,反映出上海科创中心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指出。

  王战认为,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推动“双创”,集聚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同时,也在产生“溢出效应”。创新成果要加快落地转换,但并不一定只落在上海,如今大量成果已经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长三角等区域实现产业化,这就是“溢出效应”的表现。

  推动“双创”的溢出效应,上海正在主动作为。今年,徐汇区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业”成为这片区域独具特色的“双创优势”。“根据市政府对我们的定位,徐汇要扛起‘科技服务’的大旗,不仅要为全区和全市的创新创业企业服务,更要走出上海,服务全国。首先,就要从辐射长三角做起。”徐汇区科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服务的重要一环。目前,漕河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服务中心等即将落地运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开设上海首个商标受理窗口。“漕河泾将成为一个知识产权服务的节点枢纽,体现示范区辐射效应,引导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长三角地区,并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区经验。”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党委书记詹锋表示。

  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在沪创新创业市场主体的共识。沪江创始人、蚂蚁计划发起人于杰介绍,蚂蚁计划与河南新乡联合打造了“黄河干部学院”,吸引了河南、广西、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基层干部加入学习。“黄河干部学院”的课堂上,用的“教材”是蚂蚁创客与上海各级政府合作的生动案例以及创客空间里的创业创新故事。“我们希望传播来自上海的‘互联网+’思维,分享上海创新创业的探索,从而服务于全国各地的‘双创’需求。”于杰说。

  “从当前实践和未来方向看,上海的科创中心建设,不应局限在一座城市的‘闭门创新’,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有服务全国的定位,从而体现上海科创中心服务全国的辐射功能。”王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