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持续深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
“六五”普法以来,崇明县结合区域实际,不断探索实践新形势下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机制,努力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强化“三项保障”,夯实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基础
(一)强化组织保障,形成立体化工作格局。成立由县教育局局长挂帅,副局长、青保科、办公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类学校也成立相应机构指导工作开展。同时,建立了由公、检、法、司、综治等部门组成的联动工作机制,指导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强化制度保障,构建规范化管理模式。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对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的工作目标与任务分解》、《崇明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点》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细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及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评估指标,并实行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制,确保工作有效落实。
(三)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工作常态化运行。各学校、乡镇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有特殊青少年就读的学校及乡镇,每年另行划拨专项经费,确保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运行。
二、突出“三大抓手”,形成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合力
(一)抓队伍聚合力。一是成立由德育干部、班主任和法治课教师组成的“校内三支队伍”,以及由青保专职教师、青保单位联络员和社工队伍组成的“校外三支队伍”作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础力量。二是每所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聘请当地派出所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抽调公、检、法、司、教育、文化执法大队等单位骨干力量组成青少年法治教育讲师团,共有27名讲师39个课题,为学校、社区提供“菜单式”服务。三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培训班等形式,提升家长法治意识,引导其用法律规范自身言行,影响带动子女,并深入开展“师爱在家庭中闪光—千名教师访万家”、“百名家庭教育指导师深入社区开展家教指导”等活动,为学生家长提供家庭个性化需求指导。
(二)抓实践促成效。一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牢牢抓住课堂法治教育主线,有序安排教育内容,做到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许多学校还编写了法治教育校本教材,如:堡镇中学《法治教育读本》、大公中学《法在我身边》等,并通过主题教育课、参与体验课等形式开展“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专题教育。二是线上学习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上海市新沪杯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小法官网上行”等线上学习活动,举办“模拟法庭”、法治故事讲演、组织学生参观110指挥中心、监狱等各类互动法治实践活动。三是日常教育和主题活动相结合,县法宣办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全县每所中小学职校订送《普法零距离》光盘及法宣挂图,通过展板展示、资料发放、法治讲座等形式坚持法治宣传进校园,同时结合相关时间节点开展“青果校园行”、“无毒环境、七彩生活”、“微法堂”等主题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三)抓整治促提高。各中小学利用电子显示屏、橱窗等建立法治宣传教育专窗,利用广播台、校刊校报开办法治宣传教育专栏,并结合“安全文明校园”、“行为规范示范校”等创建契机,整治校园环境。县法宣办协调公、检、法、司、工商、文化等单位严密防范“黄赌毒”等非法出版物进校园,进一步加强对酒吧、网吧、游戏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净化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
三、织好“三张网络”,推动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发展
(一)织密公共阵地网络。相继成立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基地、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站“启航基地”、留守儿童“彩虹园”、“三集中”教育基地等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并开展 “一日训”、“爱洒瀛洲情暖童心”、“守护星”等法治主题活动。在全县336个村(居)开设“社区假日学校”,配备一名老师作为法宣联络员,在寒暑假协调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治互动游戏等法治实践活动,并与关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等服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延伸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触角。
(二)织紧信息共享网络。利用“崇明青保网”平台,设置法治专栏,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指导。加强对留守儿童和特殊青少年的关爱保护,在全市率先研发了“中小学生教育保护系统”,将特殊青少年信息录入该系统,形成电子成长档案,并针对不同对象实施个性化法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关爱措施,有效实现在校未成年人“零犯罪”目标。
(三)织好社会关爱网络。由“五老”志愿者(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专家、老战士)、辖区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法宣志愿者队伍,经常深入学校、下插村(居)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协助相关单位整顿校园周边环境,与辖区特殊青少年开展结对帮教,活跃在基层一线,形成了集法治宣讲、环境整治、关爱帮教等为一体的社会关爱保护网络,不断提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