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上海医生赴厄瓜多尔 挑战最艰难地震救援
晨报记者 陈里予
厄瓜多尔发生7.8级地震需要救援医疗官!在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招募令后,作为救援队里唯一一名上海医生,闵行区中医医院的85后医生刘小路昨晚踏上赴厄瓜多尔地震灾区的救援之路,而这也是刘小路经历的五次地震救援中最危险最困难的一次。
去地震安置地第一线
昨天一早,刘小路首先赶到北京,和救援队的其他19名医生汇合。昨晚,他们一起出发,按计划经过二十几个小时飞机行程后抵达厄瓜多尔。和以往政府对接的地震救援医疗队不同,刘小路和其他救援医疗官并不是去当地医院参与抢救病人工作。刘小路坦言:“作为一名公益救援医疗官,是去地震灾区安置地第一线。”
根据计划,厄瓜多尔当地给公益医疗志愿者提供住宿营地,白天到灾区安置地去。“地震后,在安置地的抢救将是非常紧张的。我们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出队,晚上九点或十点回队,回队后还会继续开会总结,安排第二天工作。”刘小路还记得去年参加尼珀尔的地震救援,因为太忙,所有的公益医疗志愿者每天常规吃两顿饭,早一顿晚一顿,仅仅十天就廋了十几斤。这次,刘小路已经做好了比这更坏的打算,“按预计,这次救援的时间将会长达半个月到一个月,救援的条件和环境将更差。”
事实上,除了余震风险,刘小路他们更要面对当地传染病的风险。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一线给地震灾民进行最基本的急救外伤处理,同时要负责安置地消毒,“当地条件比较差,可能会出现随地大小便,进而会污染水源。甲肝是通过粪口传播,手接触了水源,拿东西吃就会传播甲肝。另外,厄瓜多尔是热带气候,蚊虫较多,黄热病、霍乱比较多,必须予以及时控制。”
“生命宽度可自己主宰”
听说刘小路主动报名参加厄瓜多尔地震救援,他身边不少人为他的精神而感动,但更多的是不理解。“很多朋友建议我不要去,因为当地不安全。”但刘小路不这么想,“我觉得问题不大,因为我有灾害救援经验,我应该去。”
今年29岁的刘小路已做了五年医生,此次是第五次地震救援。此前,刘小路参加了包括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灾区医疗救援,2013年“4·20”四川雅安地震灾区医疗救援,2014年“8·3”云南鲁甸地震灾区医疗救援,以及2015年“4·25”尼泊尔地震医疗救援工作。
在多次参加救援后,刘小路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生命的长度难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可以自己主宰。”刘小路就这样一次次,用地震救援来表达一个医生的生命宽度。
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招募国际和国内救援队。刘小路再次决定将医生的生命宽度延伸。他主动报名参加了救援队。刘小路告诉记者:“我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疗救援官,接受一系列专业救援培训,包括体能培训、反恐培训、救援技能培训。”今年,救援队重新招募,刘小路再次报名参加。每年志愿者招募,签一份志愿协议,所有行为都是志愿行为。
刘小路说,他的梦想是做一个“无国界医生”,到最偏僻、最需要医生的地方去做公益,治病救人。为此,去年他申请加入,可惜因为中医资历与“无国界医生”擦肩而过,但是,刘小路不气馁,“我会用我的行动向无国界医生靠拢。”
为什么一直孜孜不倦追求?“到了地震后最困难的现场,你会感受到很多人真正需要帮助。”刘小路说,“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平等,享受医疗的权利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