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离乡”也不“忘乡”
本报讯(记者 欧阳蕾昵)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乡村的发展策略显然会和内地乃至其他沿海城市有所不同。“上海需要怎样的乡村”是一个值得全社会讨论并形成共识的话题。时值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之际,记者获悉,民盟上海市委课题组通过对奉贤青村港、青浦金泽、宝山罗店等上海郊区风貌区的调研,了解其街区特征和地标建筑的现状,提议重视郊区乡村保护。
在上海高度城市化、资本高度聚集的情况下,是按照级差地租的经济规律,任由上海的乡村逐渐演化成“次级城市圈”,还是通过人为干预,进行顶层设计,塑造延续历史地志、重塑人地关系、适应地方遗产特色、符合都市需求的上海新乡村?课题组认为,上海的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有32片位于郊区,其间的乡镇风土聚落是上海城市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这些风土聚落面临着风貌、功能、社区结构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今也因其区位、自身条件、保护力度和再生策略呈现出不同的状况。调研的三个地方,有的因商业过度发展,但地方特色不足,同质化严重;有的乡村聚落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对风貌和居住造成严重影响。在过去的30年中,上海的乡村建筑遗产在城市扩张和乡村更新的步伐当中迅速消失。即便是在郊区风貌区公布之后,列入保护名单的乡村建筑遗产也在城市更新、不当翻修中消失或面目全非。近十年前的保护规划已不能真实反应遗产现状。课题组建议,应针对上海的乡村聚落遗产现状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通过一次全面的现状普查,掌握32片郊区风貌区的真实情况,厘清乡村遗产的分布、明确其特征要素并进行价值评估,对具有较高价值的村落予以紧急保护,并进行政策、资金倾斜。加强保护规划的落地和聚落风貌的保护。
此外,加快乡村聚落的基础设施改造也是重要环节。课题组认为,乡村基础设施是关乎居民生活质量、聚落风貌的重要物质条件。建议在调查基础上,对郊区风貌区的乡村聚落基础设施制订改造计划。应注意设施改造和聚落风貌保护的关系,防止出现基础设施改造造成风貌二次破坏的现象。加强对各郊区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通过匠艺采集整理、地方杰出匠人的认定与资助、举办匠艺培训和研讨班等措施,达到记录、保存和激活这些无形文化遗产的目的。通过加强遗产知识的普及,让农村居民明确建筑遗产概念,促进自发性的保护活动;通过乡村文化建设,重建人们对亲情、乡情与场所的联系,做到即便“离乡”也不“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