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卢晓明:校外教育培育青少年创新精神
在上月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icub”与人互动。
在博物馆中讲历史,效果肯定更好、更直观。学习科技知识,在科技场馆实地学习,远比抽象讲解具有更强烈的直观性
建设科创中心,如何确保科技创新人才后继有人?校外教育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针对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发挥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功能,我提出三点建议:
一、希望学校能把更多课程移到科普基地
各类科技艺术体育德育场馆、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开展青少年课外校外活动的重要社会教育资源。但极其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只有在利用中才能实现应有的价值。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课外校外活动非常重要,对着书和黑板讲“热爱大自然”远不如让学生真正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在博物馆中讲历史,效果肯定更好、更直观。学习科技知识,在科技场馆实地学习,远比抽象讲解具有更强烈的直观性。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对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历来非常重视,如澳大利亚有很多博物馆向青少年提供科技文化教育服务,著名的悉尼动力馆、墨尔本博物馆向学生免费开放,教师带着学生参观和活动,通过相关展品结合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建议学校可以把更多课程搬进科普教育基地和博物馆,与课程教材有机结合,更好体现教育性。
二、科普场馆工作人员与青少年互动
目前全市有200多个科普教育基地,仅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就达120余个,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资源。科普场馆数量之多,硬件设施之先进,并不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如何真正提升“软件”,让科普场馆工作人员与青少年有效互动起来?
现在青少年进科普场馆更多以参观为主,参与动手实践探究还比较少,体验性不够。科普场馆工作人员更多戴着麦克风,以讲解、介绍为主。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仅靠灌输远不够,需要具有丰富科技创新经验的爱好者、教育者和青少年互动交流,不断探讨,才能提高。建议可在社会上招募一批热衷于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普爱好者作为志愿者,譬如退休的学校科技教师,他们不仅经验丰富,也乐于向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能与学生更好互动。
三、呼吁更多企业加大对青少年创新教育支持力度
各高校科技实践工作站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很大支持,但作为社会资源,除高校之外,高新企业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如果学生能够深入企业一线考察,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做课题,由企业技术人员给予指导,或将激发、碰撞出更多创意的火花。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研发中心、企业科研人员对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培养效果,应不会亚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在青少年心中从小播下科技创新的种子,也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相信我们的企业一定能有这样的胸襟,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回报社会的应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