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卢春玲:要从战略上思考全球健康
跨界研究的学术“达人”
“永远保持学习的心态,就容易克服各种干扰和困难,专心前行。”对卢春玲来说,人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复旦大学比较政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28岁的卢春玲留学来到了美国,开启了自己的留学与学术道路。
留美之初,卢春玲攻读的是社会学博士,读了两年,发现整个方向与自己的理想有距离,决定转读经济系。
经济系主任说,来我们经济系要有一定的线性代数和微积分基础。“我就跟他讲,我暂时还没有,但这个寒假,我可以把它们补上。”卢春玲回忆当时那个极其冒险的决定时说:“15岁时我上了文科班,就不学数学了。当时已经30岁了,要重新开始学数学,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系主任说,那你试试看吧。结果寒假结束之后,卢春玲自学完了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成功转入了经济系。她跟着后来成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主任的著名教授攻读公共财政学,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政治学硕士、社会学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经济学博士,全球健康政策博士后……如此丰富的学术履历,让人惊讶于一个人怎么能有如此精力游走这么多研究领域。
至于为什么走上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卢春玲说源自于美国有名的病毒学家写的《第四级病毒》。“该书主要讲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追踪埃博拉病毒在非洲爆发的经历,对当时贫困、战争和疾病带来的非洲卫生体系的落后有生动的记录。”
这本书把她的视角带到了非洲大陆,投身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想法开始在心中萌发。
2000年,联合国提出新千年发展计划,八项发展计划中有三项直接和全球健康相关。2004年,卢春玲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2008年,现任世界银行行长、时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全球健康与社会医药系主任金墉教授为她提供了该系的讲师职位。现在,卢春玲已是终身教职轨道上的助理教授,哈佛医学院全球健康经济及社会变革项目中心主任,哈佛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附属教授。
作为专家,她曾任世界银行投资环境部专家组的成员,先后为墨西哥、卢旺达等政府卫生部提供政策咨询。
她和她的研究团队在医学卫生领域内的著名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受一些国家卫生部和世卫组织的委托,发布卫生改革评估报告,参与世卫组织疾病防治指导方案的撰写,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奶奶去世让她找到专业方向
“人的一生可能总会在某个时刻停下来,静心问自己这辈子到底想要干什么。”经历过多学科学术训练的卢春玲也有这样的疑问。
在攻读经济学博士时,导师和她讨论论文选题,问她对什么感兴趣。
“那时候,我只知道埋头学习每门课,没有想过自己的学术兴趣。后来导师启发我,你有没有觉得你的生活中间有什么遗憾,你希望改变它,从而让其他人没有遗憾。”
也就是这句话,成为卢春玲以后学术方向选择的导引。
“我从小和奶奶在一起,感情很深。奶奶住在农村看病困难,她老人家去世后,我常想,如果她能及时得到医药服务,也许我还能来得及报答她。我希望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不要在别人身上发生。”就是这个想法,让她找到了专业方向。
加入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后,卢春玲在全球卫生领域著名教授的带领下做“墨西哥医改评估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她主持了对卫生公平,质量和效率领域的评估,学术视野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学生不同,卢春玲是在中西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成长起来的。“在学术分析时,我接受的中国教育注重宏观把握,而西方的学术训练则更侧重分析技术的科学性。”
在学术“大牛”团队的历练让卢春玲对这两种训练有了更深的体会。“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不仅仅只是卫生部门的问题,它还与很多其他因素相关,如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环境、教育、干净的水和厕所,等等。”
这种认识让她萌生出更大的抱负。“我希望能够全方位地考虑健康问题,像我的那些导师那样,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分析全球健康领域的前进方向。”
课题聚焦中国公共卫生
目前,卢春玲博士的研究领域横跨全球卫生资源分布、全球卫生体制改革和全球人口健康状况评估三个方面。
虽然是做全球卫生研究,作为一名中国人,她对中国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希望用自己所学服务于中国这片养育她多年的土地。2009年,卢春玲发表了评估心理健康问题对中国社会的经济负担的学术论文,加拿大医学会刊对该文进行了点评介绍。2011年,她发表论文研究新农合在早期试点地区对“看病难、看病贵”的作用。
作为研究西方对外卫生援助的领军人物,她在非洲国家工作时,亲眼目睹中国在非洲国家帮助当地建立医院,听到当地人民对中国医疗队的赞叹。她希望有机会对中国对外卫生援助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以填补国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空白。
在她的一份有关中国的研究报告中,卢春玲提出根据各国已有的经验和中国国情,帮助决策者们设计、试验并评估改善弱势群体健康的一些创新手段,争取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受益,以应对转型中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如心理健康、农村留守老人和孩童的照料等。
“目前,我正在尝试与一些地方政府、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希望通过学术参与的方式,为中国卫生体制改革尽绵薄之力。”
这是她在做了10年全球健康研究后,报效祖国的一份拳拳之心。(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