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开讲追根"食文化" 专家带来6000年前稻谷

29.05.2016  06:59

  东方网5月29日消息:据《劳动报》报到,昨日,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螺讲堂再次开讲,此次邀请来自复旦大学的两位专家———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教授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潘艳博士,从文理两个角度共同带来“民以食为天:农耕起源多样性保护”科普讲座,让公众走向生活,走向食物,走向餐桌上的生态保护,从一日三餐做起,为维护生态多样性做出一份努力。

  讲座一开始,卢宝荣教授从《舌尖上的中国》引入,带观众发现,年糕、糍饭、粽子、米粉、糍粑等美食,原来都有水稻的身影。潘博士还带来了一粒6000年前的炭化稻,请现场观众近距离观看。

  潘博士说,在远古时代,人类的食物来源只能依靠狩猎和采集,常常为讨“一口饭”而不得不长途跋涉和不停迁移,在“衣不蔽体”和“食不果腹”的艰难和困扰中缓慢发展。人类对食物如此短缺的日子,竟默默忍受了长达180万年。

  除了人类几项重要的栽培作物,卢教授还特别以上海为例,介绍了金瓜、芡实、塔菜、水蜜桃、三黄鸡以及松江鲈鱼等充满本土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不同地域和不同环境中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形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姿多彩的角色。然而,现代规模化和

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导致了农作物品种趋于单一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迅速下降和丧失,还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