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亲子课名额遇“秒杀” 有家长“打飞的”来

27.02.2017  12:43

  原标题:找找看,“父乙觥”里藏了几种动物?

图片说明:孩子们围在“父乙觥”展柜周围,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搜寻商代流传下来的古老图纹“密码”。本报记者李婷摄

  东方网2月27日消息:“陈列着400多件青铜器的青铜展厅,就是一片躲藏着无数生灵的青绿色森林,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比如这件‘父乙觥’里‘藏’了哪些动物?”前天,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青铜馆里,一堂“寻找青铜器上的动物”的亲子课正在展开。以在展厅上课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和文物的互动中体悟湮没在时光里的春秋文华。

  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收藏重镇,上海博物馆藏有从夏代至汉代2000余年间的7000多件青铜器,素有中国青铜器收藏“半壁江山”之称。许多青铜器拥有长铭文,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为世界所公认。借助世界顶级文物上一堂独一无二的亲子课,自然大受欢迎。还不仅青铜器,雕塑馆的“佛陀的微笑”、少数民族馆的“穿在身上的密码”、明清家具馆的“行吟起卧:明代文人的一天”、印章馆的“超萌印章会”……这些针对4到14岁儿童的课程在博物馆“亲子儿童教育平台”一上线,名额最快半小时之内便被抢光,甚至有北京的家长“打飞的”带孩子来上课。

  “知道吗?动物经常作为装饰图样出现在青铜器上。快找找看,有哪些?”孩子们的小脸围在展柜周边,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父乙觥”,搜寻着商代流传下来的古老图纹“密码”。不一会,小朋友有了各自的答案,争先恐后地举手:“我看到老鹰的爪子”“有兔子的耳朵”“这里有个牛的脸”“它头上的角很像龙的角”……8岁的张栗行一口气说出了五六种动物,让身旁的爸爸有点吃惊,“没想到孩子观察得这么仔细。”有家长告诉记者,在国外旅行时会看见很多小孩在博物馆、美术馆里上课,这种亲子课有意思又长知识,当然“必须追”。一位“海归”妈妈说:“培养孩子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兴趣,还有什么比在上海博物馆里上一节青铜器课更好的呢?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缪斯,具有与生俱来的艺术发现力。”负责授课的吕维敏老师说。西汉的“八牛贮贝器”是云南地区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形,顶盖上有体态不一的八头牛,一个小姑娘却发现腰鼓形的器身上还细密地针刻了不少其他动物,“老师,这孔雀挺萌的”。吕老师笑着说:“我在博物馆工作了8年,参观和讲解过这件文物无数次,却从孩子的视角发现了不一样的美。

  据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介绍,“亲子儿童教育平台”是上海博物馆在亲子教育方面的一个尝试,除了各种富有文化趣味性的亲子课,还将陆续推出亲子绘本、亲子玩具、亲子游学、亲子展览等,吸引更多青少年儿童了解历史、传播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