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次党代会专题]博极医源求奉献 精勤不倦为民生[图]

07.03.2015  11:38

[编者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继去年推出“基层单位党建风采巡礼”和“党员风采展示”两个专栏后,新推出“学校成就巡礼”专栏,展示学校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

——“医者仁心山山圆梦,以爱为名长守公益”,是医学院“山山圆梦义工社”的爱心座右铭。

——走过百年风雨历程,始为医学院前身的最早的教学医院的同仁医院开始了新的征程。

——肩负医疗援建任务的医学院人,促进了当地医疗管理和临床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学院精神,也是学院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2010年以来,医学院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以参与社会服务为契机,牢牢把握高等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紧抓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在提升国家医疗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责任:重大活动勇担责 危难面前显身手

2010年是世博年。医学院利用学科专业和技术服务优势,积极投入到世博医疗保障和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在上海市作为世博定点医疗机构的8家综合性医院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占了3家: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各医院设立世博会专用诊区和绿色通道,为世博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服务。附属瑞金医院在新门诊大楼楼顶开辟可供直升飞机起降的大型停机坪,通过与停机坪相连的升降电梯,一两分钟便可将病人送入急救中心手术室进行救治。前来上海参加世博会开幕式的马耳他总统阿贝拉不慎摔伤,被送往瑞金医院进行诊治。医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及时提供了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附属仁济医院承担浦东园区的重危病人救治任务,从园区医疗点的院前急救、病人转运、院内急诊绿色通道到病房诊治做到环环相扣,无一例病患救治被延误。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建立世博园区医疗站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园区医疗站与医院本部的衔接配合,确保危重病人第一时间转运至医院就诊。附属市一医院成功救治在参加世博会活动中突发心肌梗死的欧洲议会女议员。医学院在整个世博运行期间圆满完成各项医疗保障任务,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在卫生系统关于世博医疗保障工作的表彰中,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获“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救治和大型活动、会议的医疗保障中,医学院和各附属医院积极参与,发挥出为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如H7N9流感疫情、11·15特大火灾、地铁追尾事故、雅安地震、昆山爆炸案、12·31外滩踩踏事件、上海亚信峰会等。  

2010年12月,医学院与崇明县港西镇签订结对帮扶签约仪式

2014年6月,“迎七一”交大医学院党员专家义诊活动

除此之外,医学院还组织开展党支部与支部、党员与群众等“双结对”、“结对帮扶”。2010年,医学院与崇明县港西镇静南村、排衙村签订为期三年的结对帮扶协议,协议帮扶资金每年各2万元,在组织共建、发展共促、文明共创等方面开展工作。附属单位也与不同村镇结成帮扶合作对象,落实科普知识宣讲、文化体育活动、医疗卫生下乡等合作项目。2013年,学院与崇明排衙村、通济村签订为期五年的结对帮扶协议,深入推进新一轮的结对帮扶工作。2014年,医学院开展“人人做公益”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七一”前夕,组织附属医院党员专家赴崇明进行“迎七一、送健康、惠民生”党员志愿者义诊。各附属医院也分别通过结对共建,为居民开展健康宣教活动。  

发挥优势:公益服务展特色 志愿奉献蕴情怀

医学院大力推进师生志愿者服务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打造医学特色、注重实践育人,提升教职医护员工职业素养,志愿活动参与度高、覆盖面广、项目实。  

医者仁心山山圆梦,以爱为名长守公益”,是医学院“山山圆梦义工社”的爱心座右铭。2009年暑假,7名学生在支教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山山的孩子。山山自幼患有糖尿病,靠胰岛素维持生命,他父亲已逝,母亲改嫁,哥哥姐姐和母亲都身患重病,家庭极其困难。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十岁的山山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懂事和能干。大家被山山深深打动,由此创办了“山山圆梦义工社”,来帮助更多贫困、留守儿童。成立至今,“山山圆梦”的足迹已遍布青海、湖南、安徽、贵州、宁夏等地区,曾连续四年在安徽省小拐小学举办暑期夏令营活动。目前,“山山圆梦义工社”已形成了以教育、医疗、文化、调研四个板块相结合的暑期夏令营模式。“山山”的夏令营模式得到了认可,在华东地区22所重点高校的150余名优秀公益伙伴以及数十家公益项目扶持基金会中产生了影响。  

2009年至2014年期间,医学院师生通过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赴滇扶贫接力计划、援疆服务接力计划等,牵手彩云之南、服务天山之巅。11名优秀青年医师参加上海市赴滇接力志愿者项目,赴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红河州等偏远山区开展志愿服务,传授医德医技,努力架起友谊桥梁。  

2012年10月27日,生命之光大型义诊活动

生命之光”健康公益项目助力公益事业

医学青年还借助“健康快车”等项目平台,将健康知识与医疗服务带到社区、送进学校。自2008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科学商店总店”以来,通过六期建设,共建成服务部8个,开设门店9家,将健康知识送到全市各个角落,年服务市民14000余人次。2011年,学院组建了涵盖全市13所高校37个社团的上海市健康公益类社团联盟,积极推动健康知识传播。还承办了“责任·信任”上海医务青年“医患沪助”系列活动,为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城市增添青春色彩。学院联合黄浦区红十字会,号召广大师生共同参与义务献血、成分血捐献活动,5年来共有2000余名医学院师生自发参加义务献血,1000余名医学院师生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为广大患者带去生命之光。医学生朱长斌、缪喆先后完成骨髓配对和捐献,拯救患者,践行医者使命。  

医学院博士团“三下乡”活动

医学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以“卓越医学人才培养”为核心,组织博士生“三下乡”活动,赴基层义诊、调研医疗卫生状况,选拔团干部到藏区挂职,接受锻炼。截止2014年,组织了博士生“三下乡”队伍10支,“乡村医生助飞团”2支,近300余名各附属医院骨干医师,赴广西、宁夏、青海等偏远地区开展模拟查房、主题讲座、医技培训、疑难会诊,“助飞团”自发志愿为乡村医生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医生200余名,致力于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区域辐射:区域共建做探索 辐射影响塑品牌

2013年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成立

2012年10月22日,医学院与长宁区人民政府签署《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合作共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议书》,正式启动了支持长宁区医疗卫生系统学科建设及人才队伍培养的工作,进一步拓展了服务社会的职能。2013年12月8日,长宁区整合区域内两家综合性医疗机构——长宁区中心医院和同仁医院的全部优质资源,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走过百年风雨历程,始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之一圣约翰大医学院最早的教学医院的同仁医院开始了新的征程,焕发了新的光彩。医学院也以同仁医院为基地,开始了推动长宁区乃至上海市教育卫生事业新发展的有益探索。  

2014年11月26日,同仁医院在医学院的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目前已入驻10个PI团队,旨在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医院医疗与科研水平的提高。2014年同仁医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发表SCI论文近32篇,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为了满足长宁区现代化城区建设的需要和上海西区百姓对医疗预防保健的需求,医学院支持同仁医院以三级综合性附属医院为建设目标,强化综合医疗、构筑重点学科、造就卓越人才。在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的目标下,同仁医院建立组织架构,完善管理体系,制定详细规划,所有科室与院部签订“创三”目标责任书。在医学院协助下对所有学科经过评估后,结合《三级综合性医院评审标准》中对学科建设的要求,兼顾两院原有的学科优势,将现有的临床学科分为“重中之重、重点、重点培育和一般”四个层级,并相应匹配建设资金。根据现代医学对多部门合作和个体化诊疗的要求,集中优势,开展胃肠疾病MDT多学科协作门诊。建立内培外引的人才机制:对外,围绕重点发展学科汇聚人才,围绕基础薄弱学科充实人才,围绕市场需求学科填补人才;对内,鼓励学位深造,开展广覆盖大培训,开辟国内外进修渠道,建立后备干部蓄水池。仅2014年全年,高级职称人员增加16.3% ,硕士以上人员增加44.3%。  

医疗服务:仁术济世护健康 仁心为怀利百姓

医学院有13家附属医院,每年门急诊总量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出院病人总人次约占全市五分之一,手术总人次约占全市三分之一。  

附属六院东院

为了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各区县全覆盖,让郊区居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作为上海市医改重点工作之一的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工程(“5+3+1”工程),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六院东院等3所新建三级医院自2012年末投入试运营以来,医疗服务逐步进入轨道,服务人次稳步增加。三家医院作为上海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在全市三级医院率先实施医药分开改革试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崇明中心医院和奉贤中心医院分别在新华、六院的全面托管帮助下,在医、教、研、管方面有了很大提升,于2013年通过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的三级医院评审,正式跨入三级乙等医院的行列,以更好的医疗服务技术和能力,为当地百姓提供医疗保障。  

医疗联合体改革是上海贯彻国家医改精神、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涉及到体制机制调整的综合改革。2011年,以附属瑞金、新华医院牵头的瑞金-卢湾、新华-崇明两个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分别以瑞金、新华医院为主,联合区域内部分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医疗机构联合体。随后,其他附属医院也在各自区域内,与相关医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联合体或医疗集团,探索开展医联体式医疗服务。通过试点,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促进了健康区域建设,医疗资源的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得到切实提高,逐步实现了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共享医疗资源;同时有效控制费用,减少了浪费,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连续的基本医疗服务。医疗联合体加强了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显著提高,这为促进就医下沉,实现“基层、基本、基础”的医改导向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机制保障。  

医疗援助:对口援建做贡献 授人以渔促发展

附属医院积极参与援滇医疗服务

医学院积极抽调医疗骨干力量,赴中西部省份,乃至国外,开展医疗支援工作。自2010年开始,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一院、六院、三院分别承担云南省怒江州、丽江市玉龙县、保山市龙陵县、大理州祥云县、德宏州潞西市、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迪庆州香格里拉等人民医院的对口援建任务。每家医院每批选派5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参加援滇工作,每批队员连续工作时间均在六个月以上,在确保支援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医务人员定期轮换。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医疗队积极帮助当地医院建章立制,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协助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建设特色专科,推广适宜技术,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当地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人才素质。同时,还在当地多次开展大型义诊、医疗讲座、组织抢救危重病人。医疗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赞扬和群众的欢迎,对提升当地医院的管理能力、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百姓解决疑难危重疾病的就医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2010年,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由原来的阿克苏地区调整为喀什地区。经过认真选拔,来自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等单位的5名医务工作者赴新疆喀什地区开展医疗管理和服务工作。2010年到2014年间,医学院系统相继选派多个批次的医院管理干部、学科骨干力量赴新疆、西藏、贵州等地进行对口支援工作。其中,援疆干部8批共25名,援藏干部1名,援黔干部1名。肩负医疗援边任务的医务工作者兢兢业业,促进了受援地区的医疗管理和临床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  

始于1975年的援摩洛哥医疗队40年来从未间断,近五年,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又先后派出4批30人医疗队对非洲的医疗卫生事业进行援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高度评价。  

医学院还积极支持和安排外省市医学院校干部来院挂职锻炼。学院同昆明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等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各校每年选派1到2批挂职干部来院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2010年以来,医学院共接受昆明医科大学挂职干部17名,新疆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挂职干部各1名。通过这一形式,加强了学院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整体提升了各医学院校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  

回顾过往,有成绩,有荣誉;展望未来,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医学院人将一如既往,拒绝浮躁、脚踏实地,扎实推进一流医学院建设,为高等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