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博学笃志交相勉 旦复旦兮心如故

22.09.2017  05:34

江湾,对于复旦而言意义特殊。一则,复旦于2005年百年校庆之际,在江湾湿地新建了复旦大学江湾校区。新校区内,左右两侧各是一汪湖水,由一条蜿蜒的小河连接着:东为日湖,西为月湖,映衬了“日月光华”之意。抬眼望去,最宏伟的建筑是一座哥特式大楼,是复旦法学院所在地,既蕴含新古典浪漫主义的优雅,又散发着现代气息。这里,是复旦迈向新一个百年的标志。

二则,众所周知的复旦邯郸校区,其实在当年,也是一个“江湾校区”。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李登辉老校长赴南洋募捐,历经曲折募得近15万银元,于1920年在江湾购地70余亩,一年后动工建校。1922年,复旦大学正式从徐家汇李公祠搬迁至江湾,便是现在的复旦邯郸校区。

如今,新校区新建筑拔地而起,依然讲述着百年复旦的人文故事;而在邯郸校区,一座座历史建筑,将复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时空凝结在一起。

老树新枝 再创辉煌

今年9月,新学期来临。返回校园的复旦师生发现,曾经见证复旦百年历史的相辉堂换上了“新衣”。相辉堂原址曾是男生第一宿舍,抗战中被毁。1947年初夏,原址重建建筑,命名为登辉堂。当年,各地校友募集了30余两黄金,准备赠予为复旦操劳一生的老校长李登辉养老,但李登辉坚决拒绝,后经协商,用这笔钱修建了登辉堂。在新建的登辉堂里,李登辉作了他在复旦的最后一次讲演:“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团结、服务、牺牲,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1985年,学校为纪念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老校长,重新将其命名为“相辉堂”,并由周谷城先生题字。自建立以来,相辉堂一直是复旦师生集会的主要场所,也是无数风云人物造访复旦的亮相之地,许多振聋发聩的声音从这里发出。可以说,相辉堂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修缮后的相辉堂将成为一个融合学术氛围的新场所,由南堂和北堂构成,南堂为人们熟悉的原相辉堂,北堂则作为歌舞剧、音乐会演出的剧场。

校史馆位于相辉堂草坪南面。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始建于1921年。1929年添建两翼,为纪念复旦大学前教务长、经济学家薛仙舟而称为仙舟图书馆。抗日战争中,东侧被日军炮弹掀去一角,战后修复。2005年,校史馆作为百年校庆的一份厚礼正式开馆。这里陈列着许多珍贵文物,有1909年颁发的毕业文凭、孙中山题写的“天下为公”条幅、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等模型……

相辉堂的东侧还有一幢“寒冰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幢新建楼宇因样式欧化、设备新颖,被誉为全中国高等学校“设备最新之寝所”。1939年,复旦部分师生西迁重庆,次年,复旦教务长孙寒冰教授在日机轰炸中不幸殉难。后来,楼房命名为“寒冰馆”,以作纪念。在校园西部的绿树浓荫中,还有一幢“复旦最美建筑”子彬楼,建于1925年,因其门庭的造型风格可与美国白宫相媲美,复旦人又称它为“小白宫”。

巍巍学府 百年沧桑

复旦的大门,也有故事。复旦正门总长约34米、高6.5米、宽3.85米,为砖混结构。校门以砖红色为主基调,白色的粉刷面上以红漆题写复旦校名。校名题字最初采用毛泽东写给周谷城教授信封上的字迹,其后正式采用毛泽东的亲笔题写。这一校门曾在国权路,1965年为庆祝建校60周年,学校决定新建校门,并移址邯郸路220号。当时,建造这座校门的预算是两万余元,但学校经费不足,只有一万元的投入。于是,陈望道校长拿出了自己积攒的稿费一万元作为校门的建造资金。

正门西侧的小花园便是为纪念陈望道老校长而建的望道园,他是《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第一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园中凉亭爬满紫藤,老校长的半身塑像屹立在一片葱绿之中。每逢清明,复旦学子便来到望道园,缅怀这位老校长。

复旦也有一座“老校门”,坐落于正门西侧(见上图)。最初的老校门是一座牌坊式仿古建筑,黑瓦白墙、飞檐翘角、兽吻为饰,大门上方的校名由民国元年前在吴淞复旦公学毕业、其时留校的苏先生题写,另一侧横匾写着“敬业乐群”四字。1922年,复旦老校门始建于此。抗战期间,老校门曾遇战祸。上世纪50年代,老校门被拆除。历经半个世纪后,学校决定重建老校门,主要依据便是为数不多的老照片。这项工程于2005年复旦百年校庆之际竣工。

老校门一侧,有座小巧精致的园林。走进一条曲径,踏上一座小桥,溪涧迎面而来,这就是燕园了。燕园虽小,一湾流水,数座假山,砖石砌成的小拱桥,紧凑中充满着生机。相传燕园曾先后为王姓、谢姓富贾所有。1935年,李登辉老校长为扩展校区,举债购置,并借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取名“燕园”。燕园一座红顶小亭中有一口“世纪钟”,它是复旦大学全体在校学生为迎接新千年而铸造的。钟体上镌刻着“巍巍学府,百年沧桑。跳起世纪,再创辉煌”两行篆书。

切问近思 仁在其中

位于光华大道和博学路的交汇处有一棵参天的香樟树,树下是一块大理石贴面砌成的校训墙,镌刻着根据马相伯先生手书放大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此处,历史和现实交融。复旦建校之初,根基未稳,6年中5次更换校长。1915年,校庆10周年之际,李登辉老校长开始着手为复旦制定校训。但彼时李校长归国不久,自知汉语功底尚浅,便请首任校长马相伯出山,这才从《论语·子张》中选出如今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讲的是儒家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功夫。它涵养了复旦人独特的气质,坚守着百年校训,复旦与复旦人诠释着他们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

光华大道东西走向,从校训墙延伸至校园最东侧,是复旦邯郸校区最主要的道路。行至东侧,一对双塔建筑高耸直立,这便是复旦如今的地标光华楼。

据说,大楼建成后引起周围空气向两侧“挤压”,导致楼宇近处的风特别大,形成了复旦学子口中戏称的“光华妖风”。光华楼名与校名同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外观取义“双峰日出”,现已成为复旦主要的教学楼和报告活动场所。

有复旦新生到来,他们人人手中都会有一份“复旦文化舆图”。负责这份文化舆图编辑的徐阳、夏天怡两位老师介绍,图中,画的是大学中的“大楼”,写的是大学中的“大师”,而使这些大楼大师汇集在一起的,是一群大学生们。对很多新生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复旦校园地图,而且揭示了复旦的真实面容,还有历史的沉淀、未来的畅想,让他们能感受到复旦的精神气质。如果你想,也去拿一份“复旦文化舆图”,一同去感受“日月光华”的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