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17个生僻字地名考晕网友:訾营、郄坊、笪桥
訾营、郄坊、莘庄、埒草埂、盋山、笪桥、巽离村、蓁巷、壒里、篻郎头、繖山、磙桥村、昝庙.....昨天,@南京发布发了一条微博:“这17个南京地名,几乎没人能全读对,不服来战!”果然一时看晕了很多网友。网友们说,好在配了读音,不然绝对在第一个就卡壳。这个信息也是抛砖引玉,既有网友当“啄木鸟”纠错,又有网友挑战说“没有窨子山不服”。
扬子晚报记者 孔小平
蓁巷、盋山、訾营、昝庙……
简直是中文十级考试
记者看到,这17个地名绝大部分挺生僻,堪称中文十级考试的标准。
比如,蓁巷(zhēn xiàng),南京的蓁巷在东南大学四牌楼小区对面,“蓁”是草木茂盛的意思,清代时,南京城北较为荒芜,那时的蓁巷就是荆棘丛生的荒地。
盋山(bō shān),这个字真的很难找,照着这个bō字,记者在输入法框里也翻了半天才翻到。不过,说起这个地方,很多南京人都应该知道,盋山其实就在清凉山公园南,虎踞北路东侧、乌龙潭公园的西侧,这是一个海拔仅45.3米的小山,叫做山,也真是很迷你的样子,不过它的历史倒是很悠久,据说古时候有一种陶器,外形像盆,却比较小,专门用来盛饭,被称为“盋”,盋山的外形正像一只盋。更有意思的考据显示,在清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觉得“盋”字太生僻,改为“博”山,不过民间又俗称它为“钵山”,“菠萝山”,不过,后来“盋山”还是沿用下来了,清代文人顾云曾特地为此山撰写过一本《盋山志》。
訾(zǐ)营,这也是个村名,在六合横梁。据称,清道光年间,一个姓訾的家族从徽州迁到这里定居,村子就叫“訾营”,从记者经历的情况来看,是确实没看到过“訾”这个姓,非常少见。
昝庙(zǎn miào),江宁陶吴有一个村子叫“昝缪”,得名于古时当地两个大家族昝姓和缪姓。昝这个姓在南京也不多,后来“昝缪”也写成了“昝庙”,据资料显示,当地发现过古文化遗迹,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了。
笪桥、繖山、巽离村……
生僻字“读半边”读法玩不转
俗话说,汉字读半边,不会错上天。但是南京地名中的生僻字,想使用这个办法还不太容易。比如,笪桥(dá qiáo),你如果“读半边”那真是“错上天”了。@南京发布在微博上表示,笪桥在建邺路南侧,评事街北端,笪桥是明代南京元宵灯市所在地,而笪桥的笪字,其实是一个姓,正确读音是“达”。相传此桥是茅山第二十六代笪宗师所建,以建桥人姓氏取名。在南京,除了笪桥,还有笪村,在溧水;笪家,也在溧水,笪家桥则在江宁,这些都跟笪氏家族有关的地名。
再看看,郄(qiè)坊,这个字,完全不能字读半边,这个地方在汤山,一样是因为郄氏定居而得名。
再来几个难的,比如,栖霞山原来叫“繖山”,记者想说的是,这个字太难认了,也太难找了,“繖”音同“伞”,sǎn,本来就是“伞”的古体字,因为栖霞山山势呈方形,“形团如伞”,也就是外形看着就像一把伞。再比如,“埓草埂”的埓(liè),音同“裂”,是矮墙、矮堤埂的意思。
很多网友看到这个已经眼晕了,纷纷感慨“南京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呀”,下面还有一些不会读的地名,巽离村在栖霞八卦洲,xùn,音同“训”,是八卦村的卦名,这个村子就是以八卦的方位定村名的。还有“壒里”位于江宁唐山,读ài,指村庄。“篻郎头”在江宁横溪,此村有一口水塘,塘边长满一种坚硬的竹子,这种竹子的学名叫“篻”,音piáo,村子因此被称为篻塘头,后来被讹传为“篻郎头”。
磙桥村,这个字倒是可以字读半边,音“gǔn”(滚),地方在浦口星甸,是用石头做成的圆柱形器具,相传当地有过一座用石磙做成的桥。
饮马巷、三省里、大校场、丁解村……
多音字地名特别容易读错
@南京发布称,除了字难读的地名,南京还有一些地名,其中的某个字是多音字,读的时候,要注意,选择正确的那个音。比如,饮马巷,正确的读音是“yìn mǎ xiàng”,这个地方在门西,“饮”是多音字,很多老南京人将“饮”读成第三声。其实不准确,这个字在用作喝水等意时,是读成第三声,而在作“给牲口喝水”的意思时,要读成第四声。从历史考据来看,饮马巷地名的来历很清楚:相传南宋康王赵构兵败来到南京,曾经在这个巷子里让坐骑喝水,从这个传说来看,这个“饮”确实应该读第四声。
“三省里”,正确读音是“sān shěng lǐ”,在北京西路宁海路附近的一条小街,记者曾去过那里采访,地方真的很难找,在北京西路上有一个小小的巷口,不仔细的话,确实很难找到。据称,这个地名的来历有两个说法,而且两个说法会给“省”字带来2种读音。相传1931年,三个国民党军官在这个巷子里建官邸,这三个人的籍贯分别是云南、安徽和湖北,因为小巷子被改名成“三省里”,这里读shěng。还有另一说法,三省里取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来的,按照这个说法,“省”就应该读作“xǐng”。不过,南京官方地名资料里采用了前一种说法。
“大校场”对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是一个常常出现在口头的地名,其正确读音是dà jiào chǎng。据悉,大校场最初是明代军队的校场,称为“教场”,后来衍生为“校场”,康熙南巡时在这里搞过阅兵,因此很明显这里的“校”正确读音是“jiào”。
丁解村,正确读音是dīng xiè cūn,丁解村在江北,在南京气象学院,也就是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近。丁解村形成于清代末年,因为村中姓丁和姓解的人比较多而得名,所以推出这里的解应该读“xiè”。不过现在丁解村已经没有了,2001年被撤销并入江北村。“解”这个姓不断多见,但有一个名人与南京很有缘,那就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文人解缙。
来个常见的,像“莘莘学子”,估计大家都不太会读错,但是上海有个莘庄,确实读xīn,而南京仙鹤门附近的莘庄,却是读shēn,又是姓,据说是古代莘姓大户收租的田庄,这个莘字做姓,也不多见,它本身是个多音字。
网友称“看完简直枉做南京人”
专家:生僻地名多与姓氏、地理状况有关
这条信息引起很多南京人关注,地道南京人看完后,纷纷发瀑布汗的表情称,自己简直不是南京人。还有网友说,看完觉得自己就是个小学毕业生。不过,对大多数网友来说,这是一次学习南京文化的机会,起码多认识了几个地名。@我不是苏昇自豪地表示“我就是巽离村的”。
不过也有网友来当啄木鸟捉虫,@敌后武工队长对最后一个地名有看法,他认为“丁解,是因为当地某朝出了个姓丁的解元”。@SHBSSDLV则认为,居然“没有窨子山,不服,我很大了,才知道不读jiào子山”,记者查了一下,这个“窨”读yìn。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立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他是研究古文的,有些字还是挺出乎意料的。他看完这个信息后表示,这些生僻地名出现也有一些规律,最主要的就是跟姓氏、族谱有关,从这17个生僻地名来看,以姓氏命名的占多,这与当年地理情况和群居状况有关,还有一种就是地方方言,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地名会出现同音异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