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风采】执舵智库为协同研究搭建平台,资政启民为金融改革奋力前行

09.09.2015  14:54

1978年是文革后复校的第一年,她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首批金融学子。毕业之后,在她热爱的金融领域更是未曾离开。32年来,她辛勤耕耘,笔耕不辍,用勤奋和责任诠释她的大国金融梦想。
      现在她已经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分账核算业务帐户(FT账户)风险合格审慎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首批FT账户风险合格审慎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专家,她就是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导赵晓菊。她还曾经担任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上海投资咨询公司金融咨询专家,上海市金融学会商业银行专家组专家。

2003年6月,她受学校委派,筹建上海国际银行金融学院(SIBFI),该学院是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作为股东方在中国投资的唯一一家中外合作、独立法人、非盈利、非学历的金融教育培训咨询机构,并于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受聘担任该学院的首任院长、执行董事。期间,她应邀参加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共同组织的《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的《风险管理》首批考试培训教材的3名总撰人之一,以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本土首席咨询专家的身份,为中国银行总行设计、制定《金融领域环保与社会保障及其风险管理》项目咨询,并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项目研究、咨询和培训,她积累了与国际机构和国外专家协同工作的经验,为创建国际智库、开展国际协同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她在《国际金融研究》、《财经研究》、《学术月刊》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撰写专著和教材十余本,主持省部级课题7项,横向课题十余项。她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上海市和学校的各类奖项,她还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中国首届“信用建设突出贡献奖”个人奖;上海市申银万国奖,上海市教育成果一等奖、三等奖等各类奖项。

 

2012年7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正式成立,赵晓菊教授出任研究院首任执行院长。三年来,她以及她所在的团队积极对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跟踪全球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动态和成功经验,协同金融服务办、“一行三会”、中外资金融机构等参与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机构主体的战略需求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发展、关键环节、路径选择、重大问题,向各级政府、一行三会等部门提出经过科学论证的发展战略、运作模式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大力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金融学科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为国家和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和人才保障。2014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通过了市教委组织的评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成效。

推进研究院“四个一”工程,积极支持一批研究团队带头人

在三年来的智库建设过程中,赵晓菊院长为实现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建设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一流高校智库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着。
      她认为作为智库的执行院长,不仅自身要积极做好决策咨询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尽最大努力,推进研究院“四个一”工程和五领域研究:制定一套制度——制定一套健全完善、激励相容的智库管理运行制度和激励制度,组建一支团队——组建一支开放协同的研究团队,力挺一批首席专家和项目带头人——力挺支持一批研究院确定的五个金融细分领域有影响力的首席专家和带头人,高效行政支持——运作一支精干高效的行政工作团队,并深入持续地开展五个领域的专题研究。

为了将“四个一”工程落细落实,赵晓菊院长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的著名智库先进经验,并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制订了首席专家的制度,每一研究方向由首席专家负责本领域项目的把关,如国家有相关重大战略或市场发生紧急情况,一般也由首席专家出面承担紧急任务或接受媒体采访。例如,2015年7月上旬股市连续千股跌停发生时,赵晓菊教授马上将市委办公厅、中央办公厅相关指示分别转达给研究院的资本市场首席专家金德环教授,并动员组织研究院和金融学院的老师们在研究的基础上献计献策,金德环教授和研究院、金融学院的其他7位教师连夜通宵撰写自己的观点和对策建议,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报送给了市教委和市委办公厅,并由市委办公厅转呈中央办公厅,并受到市教委领导、市委办公厅领导的高度评价,写来邮件表示感谢。这是赵晓菊院长组织动员、并充分发挥研究院首席专家和研究团队专家学者在为政府处理重大问题、重大事件时积极主动提供咨政作用一个案例,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以金融改革创新研究为己任,为国家和地方的金融改革献计献策

一谈到金融,赵晓菊院长总有说不完的话。她谈到,“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融学应当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所谓顶天,因为不论是全世界还是一个国家,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和军事,方方面面的发展和运行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服务,所谓立地,因为金融是一门关乎国计民生的学问,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可以说每一个企业、每家每户每人都与经济和金融息息相关。金融研究,既需要做好基础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做密切联系实际、能够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解决问题的研究。”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013年国开行委托赵晓菊院长牵头负责的《开行债信模式研究》,国开行领导以该研究报告为依据向习近平主席汇报工作,建议将原来国开行1年期的国家信用级别调整为3年期。习近平主席指示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领导研究,不久国开行就获得了3年期国家信用级别。为此,国开行专门给研究院寄来感谢信表示衷心感谢。2015年5月30日,赵晓菊院长在SIIFC第三届国际论坛上的高层圆桌讨论时指出:“上海要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在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要允许试错、允许尝试、允许失败,一定要有允许试错包容失败的的心态和精神。”赵晓菊教授的这些观点,在论坛结束后被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以“智库之声”为题,广为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赞同,并引起政府重视。7月11日,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上海科技与创新中心建设:实现路径与金融支持”论坛的发言中提到:“…既要激励成功,也要容忍失败…”。这在上海市领导以前的讲话中从来没有过的。

在自贸区金融创新方面、尤其是在FT账户方面,赵晓菊院长研究工作得到了学界与实务界的广泛认同。2014年6月中旬,赵晓菊受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的邀请和委托,参加首批中国(上海)“FT账户风险合格审慎评估工作 (简称“FT账户评估”),并担任首批FT账户评估工作专家组的组长,卓有成效的评估工作为后面第2至第4批FT账户评估确立了参照模板,2015年6月,赵晓菊院长再次应邀担当FT账户精简评估流程后的首次评估工作专家组长,并出色完成了评估任务,受到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处领导以及专家组成员们的一致好评。2015年6月应邀参加“2015海峡科技专家论坛”,并以主旨演讲嘉宾身份在该论坛的“海峡两岸管理论坛”上作了“中国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路径、复制与推进”的专题演讲,演讲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很多专家在演讲后的茶歇时,纷纷向赵晓菊院长表示祝贺和称赞,并邀请赵晓菊教授访问台湾,希望就赵晓菊教授演讲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赵晓菊教授是一个思路极其清晰而且高度负责的教授,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我曾多次请教她自贸区金融改革问题,都得到赵晓菊教授的耐心解答。遇到国内金融领域的大事,我都想听赵教授的观点。去年2月,温州民间融资实施细则出台,我当天即向赵教授询问。赵教授尽管一直忙碌于学术会议,但仍答应尽可能给我一个书面答复。当天晚上10点多,我收到了赵教授发来的邮件,让我出乎意料的是,赵教授发来了5000多字的详尽解答,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温州民间借贷情况和新政的条文,专业水平造诣深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谈及赵晓菊教授,《解放日报》记者孟群舒不禁感慨到。
      此外,她经常受邀以评审专家身份参加各类重要项目的评审,以自己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为一些重要项目的研究提供参考建议。例如,2015年5月,赵晓菊院长以评审专家和演讲嘉宾双重身份,参加吉林省吉林市“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评审,并在评审会结束后的专题讲座中,为兄弟省市“十三五”金融发展规划献计献策。

努力构建开放型国际智库,积极推动国内外协同研究 

赵晓菊院长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形成,都需要众多的包括外国金融机构在内的大量国际机构和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参与交易。假如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比喻为一场大型舞台剧的话,参与演出的绝不应该只有中国导演、中国的演员和职员,必须有大量的外国演员和职员参与。如果能吸引国际专家学者的参与研究研究,也将更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因此,自2012年成立以来,赵晓菊院长和她所在的研究院团队不仅主动与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一行三会、金融机构、知名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并积极与IMF、世界银行、美联储、日本央行等国际机构,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澳大利亚国际金融与监管研究中心建立学术交流、政策研讨、协同研究等战略伙伴关系。2013、2014、2015 ,研究院连续三年在5月下旬举办国际论坛,分别以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建设、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为论坛主题,邀请来自彼得森研究所专家、澳大利亚国际金融与监管研究中心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学者、美国前财政部副部长等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一行三会、上海金融办、上海市人民政发展研究中心、第一财经、中国银行、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复旦、交大、武大、南开、厦大、上海社科院的领导、学者、专家等,共同研讨国家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研究院的品牌和声誉。
      为了实现将研究院办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国际化智库,赵晓菊院长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与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高校的学者开展协同研究。2015年7月,应悉尼博鳌论坛主办方邀请,赵晓菊院长与副院长丁剑平赴悉尼参加本届博鳌论坛。在论坛期间,不仅按原定出访计划拜会了澳大利亚国际金融与监管中心主任Prof.David Galagher,初步就如何继续开展SIIFC和CIFR之间关于共同推进悉尼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的协同研究达成了下一步的合作意向。而且,通过此次参会,赵晓菊院长和丁剑平副院长与一些包括悉尼大学商学院副院长John教授在内的新的潜在合作研究伙伴建立了联系,悉尼大学商学院副院长John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事,2015年8月中旬还来研究院访问,探讨开展协同研究的具体方案。

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放飞的梦有她更精彩

赵晓菊院长认为,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是与国家、地区和战略实施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实施者、参与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科创中心建设也同样如此。赵晓菊教授与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交流时形成共识:国家的重大战略,不仅仅智库学者和专业人士应当关注和参与,也应当鼓励和引导青年学子关心、关注、研究和参与,培养年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赵晓菊教授为制定上海市“十二五”、“十三五”金融人才发展规划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在她担任上海财大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期间,就作为负责人与同事们共同开展了关于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研究,该项目研究报告分别获得上海财经大学教学研究一等奖和上海市教学研究的一等奖。
      有一点,接触过赵晓菊院长的学生大部分会记忆深刻。就是,赵晓菊老师特别重视教书育人,她在很多不同场合跟学生们交流时,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先做人后做事,尤其是从事金融业这样一个研究与运作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行业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来说,人品和素质比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都应该先学会做一个大写的人,要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专业精神。
      2015年7月,赵晓菊院长接受了研究院学术委员的建议,与上海财大金融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联合举办了“上财同德金融”全国大学生、(硕、博)研究生、留学生“一带一路建设”征文大赛暨“上财同德金融”夏令营。在准备时间很仓促的情况下,赵晓菊教授亲自设计了金融夏令营的日程安排,并邀请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部主任施琍娅、新华信托董事长赵暖、研究院专家丁剑平教授和曹志广教授、《外国经济与管理》自贸区专栏编辑宋澄宇老师分别就四大国家重大战略及研究论文的撰写做了精彩深入的讲座,并为营员们联系参观访谈上海自贸区、洋山港、上海证券交易所、银行博物馆、互联网金融的排头兵陆金所等机构单位,并与营员们一起,全程参与、全程讲解、全程互动。这种为人师表的风范,深深地赢得了学员们的心。在7月23日的闭营典礼上,广西大学的杨帆在代表全体营员们发言时,请全体金融夏令营的营员们全体起立,向为组织本次精彩的金融夏令营而辛勤付出的主办方以及为此次金融夏令营而竭心尽力的赵晓菊院长鞠躬致谢,让赵晓菊院长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晓菊院长表示:“很久以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中国的金融机构和中国的金融精英们,在日益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与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和国外的金融精英们一样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希望自己能够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贡献一份力量。希望能够与所有支持关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发展的的领导、专家同事、学生和朋友们一起,共同努力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国内有影响力的开放型智库,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做好资政启民工作,为推进中国金融人才的素质提高,为千千万万中国金融界人士的梦想成真,努力着,开拓着,奉献着,快乐着。”
      (供稿:周边  供图:陈婕婷    编审:李卫  收稿日期:201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