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援建路 同舟共济情
编者按:从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服务社会的庄严承诺,全面开展了对口支援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大理大学、宜宾学院和九江学院的工作。
十年来,同济大学发扬“严”和“实”的作风,真抓实干,谋实事、办实事,将对口支援纳入日常工作,不断探索有效路径,丰富形式内容,加大工作力度,集全校之力提升受援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管理工作及社会服务水平。在支受援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同济大学对口支援的高校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为了回顾十年对口支援建设历程,新闻网将推出四期专题报道,分别介绍我校支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和科研能力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及社会服务水平提升相关情况,以飨读者。
高校教师是高校的灵魂,要提高大学办学水平,必须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同济大学在开展对口支援高校工作中,始终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与受援高校紧密合作,采取多种措施,有效促进了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同济大学获评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典型经验集体”
坚持双赢合作,实现同济对社会的承诺
2005年春天,时任同济大学副校长的李永盛接到了来自教育部的电话:经教育部党组决定,由同济大学承担江西井冈山学院(此后更名为“井冈山大学”)的对口支援工作。李永盛向时任党委书记周家伦和校长万钢作了汇报,学校党委讨论后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同济兑现对社会承诺、回报社会的一次难得机会,也应成为纪念和弘扬学校百年精神的一个重要命题。
学校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成立了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校办、组织部、人事处、外联办等职能部处负责人为成员的对口支援高校工作领导小组,校办牵头负责组织协调。各职能部处负责人和学院党委书记为基层单位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均设对口支援联络人,承担落实具体工作。2010年,教育部启动团队式援疆工作后,学校还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组,设置轮值组长,协调校内8个学院的支援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对口支援相关工作落实落地,同济大学与受援高校领导每年定期召开对口支援工作例会,沟通互访,商议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同时将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中层、基层不定期交流机制,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十年来,召开高层工作例会30余次、校级领导互访300余人次、中层领导互访1500余人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11份,部门、学院合作协议30余份。
井冈山学院更名为“井冈山大学”
正如李永盛教授的感悟:对口支援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我们有几个经验:一是坚持双赢合作。对口支援关系的确立,意味着两校自此成为共同发展、关系密切的伙伴,也是同行的战友。即使学校的状况不同,但只要详细分析真正的需求、共享资源、紧抓切入点,对口支援才能保持持久。二是形成长期合作和全方位覆盖的策略。对口支援,是国家缩小东西部差异的长久之计,对两个学校而言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双方必须秉着长期联姻、持久努力的打算。对口支援工作必须分层次、全方位地推进的,避免走弯路。三是突出对人才的培养。俗话说得好,“事在人为”。对口支援的十年中,同济大学始终将对教师的培训和干部的挂职锻炼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对来校进修的教师实行“一对一”的联系导师制度,挂职锻炼的管理干部则实行部门对口挂职制度。每年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宜宾学院、九江学院、大理大学近40名干部和教师到校挂职进修,学校尽一切可能做好恰当安排,力争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学校校办统筹协调、总体把握;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确定专门教师和干部具体负责,拟定进修和挂职计划;后勤集团负责进修教师和挂职干部的住宿和生活保障;多部门协同配合,努力让受援高校的老师们收获知识、收获经验、收获友谊。
同济大学-新疆大学签署学生工作合作协议
在井冈山大学建校55周年之际,为表达两校师生所建立的深厚情感,井冈山大学向同济大学赠送杜鹃花树种,如今每年春天你将会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里看到那一抹灿烂的红,这一两校友谊的见证,已成为学校最美丽的风景线。
送教上门,推动受援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
大学办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教学质量高不高。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于学校学科实力和科研能力。因此,在对口支援过程中,同济大学始终把提升受援高校师资水平和提升教学质量放在首位。
2006年2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对口新大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科建设工作,城市规划系系主任赵民教授带领同济规划院的工程师张捷和博士生张立、彭敏学和汪劲柏赴疆开展为期两周的集中建设。之后,张捷等4人又留在新大支教一个学期,对新大城市规划专业的薄弱课程《城市规划控规设计》《城市规划原理》等进行带教。此后2年里,孙施文教授、李晴讲师、周俭教授、高晓昱讲师、戴慎志教授等5位骨干教师又先后赴新疆支教,分别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进一步支持新大城市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和建设,提高了该校规划专业师资和教学水平。
2009年,由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叶奋教授赴新疆大学开展援建工作,他不仅直接给学生授课、指导研究生,他还积极指导该校教师申报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提升学科实力。叶奋教授主持的“西部强紫外线地区橡胶沥青光老化行为及其表征”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和资助,实现了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交通土建系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的零的突破(这也是近年来首个由援疆干部与当地大学合作共同申请成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交通土建系后续的科研和重大项目的申请提供了范例并打下了基础。2011年,由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江教授主持、叶奋教授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CT扫描技术的温拌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及其演化过程”又获批准和资助。2013年,交通学院又同新疆大学建筑工学院联合申请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其中建筑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冉武平在其指导教师、交通学院副院长凌建明教授的指导下申报的国家自然基金地区项目“基于路面覆盖效应的强蒸发地区路基湿度预估和强度衰变机理研究”获得批准和资助。他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助推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叶奋教授(左三)在新疆大学指导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
自2010年起,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每年派出一批有经验的教授赴井冈山大学开展“学术周”活动,以上门送学的方式,直接带给学生高水平的学术食粮。苗夺谦、曾国荪、李光耀、黄德双等教授先后赴井冈山大学为电信学院师生带来一系列学术讲座,并与师生们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的经验;龚沛曾教授为大家讲授国家精品课程示范教学课,与师生们分享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受益,也促进了该校教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来校进修,感受同济文化和精神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关键。
十年来,同济大学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指导思想,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各种渠道,通过兼职互聘、进修深造、定向培养、优青支教、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受援高校培养和补充高水平师资,推动受援高校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实现学科框架有效对接、教师团队有机贯通、教师素质能力大力提升。
同济大学为受援高校培养高水平师资
井冈山大学电信学院副教授谭云兰怀着对同济大学的憧憬和向往,考入同济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如愿成为教育部资助的同济大学首批定向培养博士生。她说,“在同济学习的日子里,老师的箴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拓了我的思维,实验室师兄弟程序代码和学术资源的无私共享夯实我的专业知识结构,专家们的各种学术讲座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那些平时只能在电子版上见到的学术权威们,能够亲临同济的学术讲座,近距离见到本人真容,这让我兴奋又激动,增添了不少崇拜之情”。
来我校进修的新疆大学建筑与规划系茹克娅·吐尔地说,“同济大学学术交流活跃、讲座众多。在进修期间有幸聆听了一些高水平的学术报告,让我受益非浅,了解了本学科目前国内外的学术前沿”。“让我特别感动的还有进修结束时,张建龙老师将教师们的课件无条件拷贝给我,部分资料是在我回校后邮寄给我的,这些资料对我开展教学工作帮助很大,真的很感谢”。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进修教师买买提(右三)参与指导老师课题组研究工作
井冈山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刘朝晖副教授曾在同济大学进修半年,他说“在同济的课堂上,课程组织方式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为单位,而是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通过选课系统选择授课教师,进行临时班级的组建,这体现了一所大学的自由和宽容”。他旁听了很多同济老师的课程,比如张为民教授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张老师课堂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组织严谨,授课内容能做到深入浅出,教学效果良好”。他说,“同济大学教师授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教师能把丰富的科研经验融入教学,活用活学,这让我受益匪浅”。
在同济期间,进修老师们不仅可以学习授课技巧,参与同济同行的科研,同济大学还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学校安排下,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九江学院、宜宾学院等一起进修的同事们经常开展交流活动,比如先后参观了上海科技馆、周庄和佘山天文台等地方。来自不同院校的进修老师都住在一栋楼里,平时经常相互交流和开展文体活动,使老师们在同济大学的进修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来自井冈山大学的梁尔铭教授在同济进修期间积极参与了多次学术会议。2012年9月,他参加了同济举办的“当代政党与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国际研讨会;10月,他赴长沙参加由湖南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11月,他又去厦门参加了由厦门大学承办的第六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在一年里面同时参加这么多学术会议,梁教授表示“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通过这几次学术会议,不仅加强了与其它地区高校特别是港澳台高校同行的交流,同时为密切彼此之间的学术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同济大学进修的一年,对梁教授来说是大丰收的一年:在同济大学张劲教授的指导下,他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3篇学术论文;他还获批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重点课题1项。梁教授说,“这在我的科研生涯中,是非常难得的收获”。
同济大学与井冈山大学签署了研究生导师培养协议,通过兼职教授互聘等方式为对方培养师资。此后,3名井冈山大学教授获聘成为同济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井冈山大学、新疆大学53名在职教师得以攻读同济大学定向培养博士研究生;5所学校共248名教师来到同济进修;同济还为井冈山大学培养博士后1名。与此同时,同济先后选派10余名优秀青年教师赴疆支教;同济选定高水平教师与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59名教师结成“一对一”帮扶关系;同济大学2名教授分别获批新疆自治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和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才计划。
受援高校第十四批“质量工程”进修教师合影
正如井冈山大学原校长张泰城教授指出的:教师是办好大学的最关键要素,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常是学历比较低,教学科研水平比较弱,社会服务缺少能力等等。以教师为对接点或着力点,一是吸引力大,受援高校的教师大都有去顶尖大学深造的愿望,以往苦于没有机会,对口支援圆了他们的梦;二是受益面大,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不仅本人受益,学生受益,同事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影响,学校的软环境也因之改善;三是影响力持久,进修教师与指导老师及其团队的学术联系,通常不会因为进修学习的时间到期而中断,这种超越行政调度的学术联系越多,两校间的对口支援就越深入,也越持久。
十载援建路,同舟共济情。是的,无论是来同济的兄弟高校老师,还是同济派到兄弟高校的老师,他们已然成为使者,将同济师生和兄弟高校师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有了他们,同舟共济之帆迎风起航;因为有了他们,对口支援的友谊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