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打磨后,杨丽萍携《新云南映象》再来

01.08.2014  14:34

  2001年,舞蹈家杨丽萍花了一年多时间,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采集原始的民族舞蹈元素,招募乡间舞者,花了18个月亲自编导,创作了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一晃,这部经典作品距离首演,已是十年。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杨丽萍从最初舞台上的主演,彻底转向了幕后。8月23、24日,登陆上海文化广场的《新云南映象》中,新一代舞者完全挑起了大梁,自言“人要服老”的杨丽萍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自己现在的关注点在创作上,手头正酝酿着音乐剧《五朵金花》的打造,“对任何一部经典来说,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哪个明星。

   压轴添“彩蛋

  《雀之灵》加入古老民间舞

  十年,四轮巡演,杨丽萍带着原生态的《云南映象》走过了中国内地48个城市,以及日本、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即将来沪的版本是《云南映象》第五轮的巡演,经过全新音响、灯光等现代技术的再打磨,被冠之以“《新云南映象》”,不过,在杨丽萍看来,作品本身的“”没变,“用歌舞的方式,把云南少数民族对天地、自然的情感表现出来,不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都是一样的,它不会因时间而改变,也不会因舞者而改变,由我来跳或是由新生代演员来跳,这种在祖先印迹中找到自己印迹的传统,永远不变。

  杨丽萍告诉记者,《新云南映象》保持了旧版的主体,为了让作品中所包罗的云南彝族、佤族、藏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白族等等民族生活原型、民族宗教活动的盛世场景得以展现,杨丽萍和她的团队将包括帕尼灯在内的600余支灯光效果,插秧鼓、象脚鼓、太阳鼓等68面鼓的鼓风鼓韵、民族村寨中收集的600余套纯手工民族织绣的服装和绣花鞋,都搬上了舞台。不同的是,舞台音响、灯光效果升级了,“原来3声道的音响,这次全换成了5.1环绕立体声,还特别请了北京的混响师重新打造声效,全新的声光电强化了传统的原始符号,舞台呈现效果肯定比过去要好。

  记者了解到,此轮调整中,开篇的《混沌初开》进一步加强了仪式感,在混沌的夜幕中,鼓声时而激越如响雷,时而轻细如雨丝,演员原生态的演绎,歌者质朴而悠远的声音,在原始力量与真实节奏中,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开天辟地的自然仪式。作为《云南映象》的压轴制作,尾声的《雀之灵》将以更新颖的方式呈现,昨日,杨丽萍向记者透露,在原本的基础上,这次加入了孔雀舞第一代舞者“毛相爷爷”的“架子孔雀”形态,以最古老的民间舞重新组合了这一桥段。

   转向创作

  酝酿音乐剧《五朵金花

  自2011年后,杨丽萍逐渐从《云南映象》的舞台上隐身,转向了幕后,“人要服老,新人一定会出来,挑起大梁。对任何一部经典来说,作品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哪个明星。就像《天鹅湖》,乌兰诺娃跳也好,其他人跳也好,斗转星移,表演者层出不穷,但丝毫不会削弱作品本身的力量。

  如今,杨丽萍把《新云南映象》放心交到了新一代演员手中,曾在“昆明驻场版”中替代杨丽萍角色的杨武,成了新版的女主演,十年前首演就活跃在舞台上的男领舞虾嘎,仍然跳着,“这批演员难能可贵的就是坚持,不放弃。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体现生命最本质的一些东西,永远不会过时,这恰恰是《云南映象》最宝贵的气质。

  “我现在主要的关注点在创作上。”杨丽萍向记者坦言,接下来,舞台上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在云南大理,她正忙着和各方筹备盖一座剧场,作为音乐剧《五朵金花》的驻场演出地。身为白族人,杨丽萍一直想要创作一部属于白族的作品,电影《五朵金花》给了她启发,“我们白族人的音乐旋律感,甚至要比舞蹈更发达,《五朵金花》这个题材,实在是太适合做音乐剧了。”她还有一个私心,要把《五朵金花》做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剧,“现在我们的原创音乐剧走入一个误区,创作风格都偏向百老汇式,其实,中国民族音乐有很多特色可借鉴。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