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标准”是怎样诞生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瞄准前沿趋势勇于创新,内镜治疗团队走在世界同行最前列
内脏手术,传统医疗都要开膛剖腹;小小内镜,在检查的同时辅以微创治疗,解除病人痛楚,这正是全球医学发展的主流趋势。潮流浪尖上,新诞生的数个手术方式命名,不再是过去欧美专家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由中国专家说了算:ESE(黏膜下肿瘤挖除术)、STER(内镜下经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这些命名,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治疗团队。医学史上颠覆性的改变,源于这支团队廿余年的刻苦钻研、持续创新。
去年底,世界顶尖医疗机构美国梅奥诊所,破天荒选派两位内镜治疗专家,来到中山医院取经。手术室里,内镜探入早期胃癌病人病灶处,细针向病灶周围注水,夹层抬了起来,小刀上阵、犹如铲草皮般,轻巧地将癌变铲光……看到如此娴熟的 ESD (内镜黏膜下肿瘤剥离术),梅奥诊所伍德沃德教授翘起大拇指,“中国专家技术了得!你们走在了世界最前列!”团队带头人姚礼庆教授,回想廿余年科室建设点点滴滴,思绪万千,“这轮医学创新,我们中国医生没再被落下。”
创新基因:学科交融
上海专家成为抢眼明星
追溯到1992年,这不过是个没人愿意去的小科。中山医院瞄准国际前沿,提出创新性思路:整合外科内科等优势学科,成立内镜中心,抓准微创治疗发展的契机
2012年早春,第14届德国消化内镜大会,集聚全球千余名内镜领域专家学者。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主任医师,作为首个被邀的中国专家,即将向全场作学术报告。在他之前,内镜发展起步早于我国的日本专家,已登台演讲、效果不错。
周医生报告开始了,看到并不熟悉的中国面孔,有人离场休息、有人投来好奇,仅有的掌声,稀稀拉拉。报告进入最关键环节——手术观摩。此次演示的是POEM术(内镜下肌切开治贲门失驰缓症手术)。术中,医生需要在食管表层与夹层中打开一条隧道,切开周围肌肉以除病根,手术难度系数极高。几位国际专家同台切磋。
5分钟后,周教授以最快速度,打开食管中的隧道,同步图像传来,寂静的台下,忽地掌声四起;屏幕上,中国医生切开内括肌、再缝合,麻利手势根除了病根,活动性出血也以最快速度止住,台下再度响起掌声……当其他专家还在埋头手术时,周医生已大功告成,他擦了擦额头汗滴,接受大会主席采访,“您的团队为多少名病人开展过POEM术?”“1500人!”“太了不起了!”全场第5次响起掌声。上海专家,一时成为大会最抢眼的明星。
台下,周平红的老师——姚礼庆教授眼含泪花,激动地拿出手机,拨通现任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时任普外科主任秦新裕教授的号码,“我们中国医生,终于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了!”
受到国际医学同行瞩目的这个团队,追溯到1992年,不过是个没人愿意去的小科。彼时,胃镜、肠镜各自为政,机器常有闲置、病人预约麻烦。中山医院院领导瞄准国际前沿,提出创新性思路:整合医院的外科、内科等优势学科,成立内镜中心,抓准微创治疗发展的契机。传统上,操作胃镜、肠镜属消化内科范畴;微创治疗需要新技术,更需要扎实功底。外科医生熟谙解剖知识,外科与消化内科学科杂交,或可绽放精彩火花。
思路有了,院领导看中了肯吃苦、愿动脑的外科大夫姚礼庆。“我起先有点不太情愿。我是外科出身开刀的,让我去做肠镜,怎么心甘情愿?!”姚教授坦率地说。告示贴了一个礼拜,没有第二个人报名,姚礼庆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与他的团队成就独一无二的创新之路。
创新内核:敢于尝试
鲜有人问津的小科化茧成蝶
创新伊始,艰辛苦涩。由于食管、胃黏膜等都很薄,一不小心就会穿孔,内镜治疗初问世,饱受争议。姚礼庆回想,当时自己也差点打了退堂鼓……
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台仪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跌跌撞撞起步了。成立之初,中心工作量仅在全市各三级医院排名第五。资源一旦整合,病人蜂拥而至。胃镜、肠镜同步,姚礼庆与他的助手忙不过来。缺乏新技术、尚无新思路,能做的,惟有加班加点。也正是从那时起,姚礼庆再没有过星期六。内镜中心出了名的苦,吓跑了来进修的三名医生。
创新伊始,艰辛苦涩。由于食管、胃黏膜等都很薄,一不小心就会穿孔,内镜治疗初问世,饱受争议。姚礼庆回想,当时自己也差点打了退堂鼓。可院领导持之以恒的信心,最终为团队鼓足了劲:是新技术,就要敢于尝试!
积累大量病例后,团队开始迎来飞跃契机:19岁启东女孩误食强碱,致使食管烧伤、异常狭窄,走遍大半个中国,无人能医。女孩在内镜中心经三次食管扩张术后,彻底痊愈。耄耋之年老妪,肠梗阻导致全身电解质紊乱、脏器衰竭,除夕夜家属收到病危通知单;送往内镜中心后,医生创新地置放了肠梗阻支架,大便顺利排出,老妪转危为安……
2006年,ESD术的精准有效在国际上已传播开来。姚教授遴选出周平红医生,派往ESD术发源地日本学习考察。6天考察、肩头责任重大:回国必须第一个开展手术、发表第一篇论文、出第一本学术专著。“军令”面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周医生把先进技术带回国后,专家们齐聚学习:国产内镜头上没有刀,进口产品还没引进,手术怎么做?他们用针刀+钩刀,自制内镜刀。穿孔风险大,刀深了会出血、刀浅了病灶取不干净,一遍遍动物实验反复操练。不到数月,首台ESD术随着薄薄的病灶铲除而宣告成功,团队每一人都喜极而泣。
蝴蝶效应,自此一发不可收:论文专著、规范指南、国际会议等,数个第一被创造。内镜治疗理念的创新,源源不断:内镜下挖除肿瘤、内镜下打隧道切除肿瘤……
迄今,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已累计完成ESD术超过5000余例,POEM术1543余例,STER术1200余例。当年鲜有人问津的小科,最终化茧成蝶,蜕变成全球完成内镜手术治疗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中心。
创新归宿:造福病人
挖掘“镜子”不可思议功能
一边钻研最先进的临床技术,一边开发国产医疗产品。相较舶来品,价格起码降低1/3,可以让利给病人。“医生可以做的,远不止于临床技术那么简单”
廿余年探索发展,内镜治疗已无争议。如今中山医院内,超过一半的外科医生正着手学习、掌握内镜技术。国际多项内镜手术指南、规范,由内镜中心团队起草制定。上海中山、内镜治疗,两个关键词叠加,就是世界内镜治疗的“中山标准”——
原苏联援华脊柱外科专家阿尼先科,罹患食道平滑肌瘤,寝食难安。他在莫斯科大学附属医院问诊,无人敢碰。他的俄罗斯同行如实告知,“我给您推荐一位中国专家,他做这类手术相当在行。”趁着开展学术交流的空当,中山医院的医生为阿尼先科开展肿瘤取出术。不到一小时,直径超过4厘米的瘤子从食道退至口腔,最终经由口中取出。阿尼先科醒来后大呼,“以前你们中国叫我们老大哥,现在在内镜治疗方面,你们无疑是我们的老大哥!”
技术领先了,医疗器械的开发也要同步。姚礼庆眼看内镜治疗用的所有仪器全都是舶来品,心头不是滋味,“哪天别人不卖给我们仪器了,再有技术也白搭。”他带领弟子们,一边钻研最先进的临床技术,一边开发国产医疗产品。当国产电子内镜试用时,姚教授请来一批专家。操作演练室内清晰的八张图像中,四张来自某国外知名品牌、四张来自国产自主研发品牌,几乎所有专家都辨认不出哪是国产哪是进口,国产化质量得到最佳证明。
小到氧气面罩、大到辅助影像放置车、内镜刀,据统计,内镜中心已获各类产品专利11项。相较舶来品,国产化产品的价格起码降低1/3,可以让利给病人。姚礼庆信心满满,“医生可以做的,远不止于临床技术那么简单。”
医疗技术领域的创新永无止境。如今中山医院内镜团队再次找到新目标:上海作为全国大肠癌发病率最高地区,目前发病率达56/10万人,已经成为排名仅次于肺癌的第二高发癌病。利用肠镜早期诊断息肉、腺瘤等、早期治疗处理,或可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姚礼庆拿起“老古董”——1956年中山医院老专家引进的首个德国钢管内镜,意味深长地说,“别小看镜子,它还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功能等待我们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