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些医护人员陪绝症患者走完“人生最后一公里”

11.12.2017  15:33

  在白大褂兜里揣三个口罩,这是33岁医生周伟的习惯,给晚期肿瘤病人换药时,他会把三个口罩都戴上:“一层层纱布掀开,糜烂的伤口露出来,陪伴的家属顶不住浓烈的异味,往往都到门外去了。尽管戴了三个口罩,我还是能闻到伤口弥漫出的味道,但口罩不能再加,不然就没法呼吸了。

  即便如此,有一次周伟还是差点吐在了口罩里:夏天给一个脚动脉栓塞的病人换药,病人前脚掌和脚趾缝的皮肤已发白,摸不到动脉搏动,拿消毒棉花轻轻擦拭,皮肤就掉了,下面是一层细细麻麻的蛆虫在蠕动。“当时头皮就麻了,手差点握不住棉花棒,但最后还是咬牙用双氧水帮他反复冲洗了伤口。两天后,这个病人就去世了,但至少‘走’的时候,脚是干净的。

图片说明:周伟给人看病。

  周伟供职的嘉定区迎园医院安宁疗护科成立于2012年夏天,这个科室有点特殊:收的大多是“治不好”的病人,生存期一般只有3个月到半年,医护人员也不以“治病救人”为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帮病人减少临终前的痛苦。“曾有一位病人的儿子对我这么说:你们这里就是通往天堂的一道彩虹桥,我父亲在这座桥上看到了人生最后一道靓丽风景。我们想和病人家属一起,让病人尽量少些痛苦、多些温馨,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公里’。”科主任金静娴说。

   哪怕再恶心,我们都不能躲

  2012年,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里有这样一条:为肿瘤晚期病人提供居家和住院相结合的临终关怀服务,在每区(县)各设一处临终关怀病房。嘉定区迎园医院承担着嘉定区老年护理院和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重角色,当年开设了安宁疗护科。科室收治的大多是晚期肿瘤病人,截至今年10月底,已收治肿瘤病人307人。

  恶性肿瘤到了晚期,对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都是严峻挑战:患者本人要承受“销皮蚀肉”的痛苦,家属要忍受“无论怎么治都治不好”的心理打击,而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忍受的煎熬也不少。迎园医院安宁疗护科护士袁樊樊告诉记者,给病人换药是个“很难忍”的事,很多时候给晚期肿瘤病人换药时,异味重到家属都受不了要躲开,但医护人员必须坚持完成拆纱布、清洗、用无菌剪刀把腐肉刮掉、上药、包上纱布的全过程。“哪怕再恶心,我们都不能躲。

图片说明:床边伴读。

  老赵是皮肤恶性肿瘤伴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患者,因年纪大,手术化疗都没有条件,住进了安宁疗护科。“老赵脾气很倔,一进来就想轻生,谁也不搭理,觉得家里子女抛弃了他。长在腹股沟的肿块不断增大,发出恶臭,这让他心情糟糕,一度还曾绝食。”护师沈婷婷告诉记者,医护人员针对老赵的具体情况,多次鼓励他的儿女们多来探望,让他找到精神寄托。“慢慢的,老赵开始和医护人员搭话了,会讲哪里不舒服、哪里痛。

  他的肿瘤长在隐私部位,夏天换药时往往血流不止,恶臭扑鼻,但老赵人很好,往往是一手不好意思地拿纸巾掩着自己的隐私,一手拿扇子想帮我们扇风。”有一次刚给老赵换完药,老赵拿出了一本挂历递给沈婷婷:“婷婷啊,送你个小礼物,东西虽然不值钱,但是我的一片心意,谢谢你对我一直这么好!”“挺感动的,很欣慰,这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图片说明:床边祝福。

  安宁疗护科护士长陈烨告诉记者,对于老赵这种“肿块因血供丰富而血流不止”的情况,科里也请教了专家,在换药时使用了肾上腺素外用止血,还用云南白药。“也许这些操作对于患者来说不能有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也一定要尽力一试,哪怕只能减轻十分之一的痛苦。

  “人生最后一个生日,我们帮你过

  罹患绝症、生命已至尽头的病人,最需要什么?尽量少的痛苦和尽量多的尊严。迎园医院院长管金发告诉记者,安宁疗护科在竭尽全力帮病人减少痛苦的同时,还注重满足病人的合理愿望,让他们“”得尽量从容安详。

  83岁的顾老伯因喉癌晚期入住迎园医院安宁疗护病房。眼看顾老伯病情日渐恶化,他83岁的生日也近在咫尺,为了不让老人和家属有遗憾,全科室人员决定为顾老伯在病房里过最后一次生日。大家提前准备了鲜花、贺卡、生日蛋糕,还特地关照医院食堂为老人精心准备了生日面。老人生日当天,科室所有医护人员和院领导一起,在病房里轻轻唱起了生日歌:“祝你生日快乐……”顾老伯的小女儿当天从兰州匆匆赶来,一踏进病房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眼泪顿时夺眶而出,哽咽着对大家连声道谢:“父亲日子不多了,生命最后时刻还能过一个生日,谢谢你们……

图片说明:病人给医护人员点赞。

  当生命走到尽头,绝症患者大部分时间都要与伤痛、寂寞、恐惧等情绪相伴,剩下的小心愿,有的是儿时的愿望,有的是长期未了的心结,有的是身体健康时不好意思开口的要求。在迎园医院安宁疗护科,只要病人的心愿在科室人员承受范围内,大家都会为病人千方百计实现愿望:病人喜欢听沪剧,大家就买了收音机调好频道放在病人床头;病人喜欢吃馄饨,就定期买一份热馄饨一口口喂给病人吃;病人想了解新闻,医护人员就轮流给病人绘声绘色地讲新闻里的新鲜事。

图片说明:查房。

  老王罹患胃癌,住进病房后性格孤僻冷漠,天天嚷嚷“让我出院,让我死在外面”,几乎看不见他有家属来陪伴,偶尔来探望的还是老人的邻居。“我从他邻居那儿得知,老王女儿马上要生小孩了,但老王早年离异,女儿判给前妻,他和女儿关系并不融洽,如今外孙眼看要出生,他几次给女儿打电话希望能看看孩子,但都没得到回应,因此心情沮丧焦急,想要出院看孩子。”陈烨告诉记者,了解了这个情况后,科室立刻和老王的女儿取得了联系:“不管以前发生过什么,如今老人快走了,只是想看一眼自己外孙,这要求并不过分,希望你能满足。”最终,老王的女儿答应了。

  孩子出生后,老王的女儿第一时间将宝宝的照片发送到了科室医护人员的手机上,当医护人员将手机递给病床上的老王时,看着襁褓中熟睡的可爱婴儿,老王激动得难以自持,一下子痛哭失声。此后,老王渐渐开朗了些,也愿意和医护人员交流了。

  “不过度治疗,让病人‘安详地走’,就是我们的价值

  周伟告诉记者,在安宁疗护科工作,压力是很大的,“无力感”也很强: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生离死别,前一天还在为某个病人精神转好、胃口增大而高兴,后一天也许这个病人病情就急剧恶化到不能开口、没有意识的地步。“经常看到有的病人心情好时、身体舒服时有了信心,笑盈盈地说‘争取再活三个月’,可没过两天就口不能言、目不能张。无论你沮丧也好积极也好,都不可避免地要被病魔一点点吞噬,我们心里也很痛。

图片说明:医护人员和病人合影。

  几乎每个在安宁疗护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在心理上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开始总想争取治病救人,但当发现有些患者确实无论怎么治都治不好时,就会质疑这份工作的价值,质疑自己整天忙里忙外到底是为了什么,甚至开始自我否定。“熬过了这个阶段,大家才会明白,只要能尽量让病人‘安详地走’,少些痛苦,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管金发说,对于绝症病人,最忌的就是“过度治疗”,在虚弱的病体上插各种管子、试各种疗法,对延长生命几乎无益,徒增病人“”前的痛苦。“在这方面,尤其需要让病人家属迈过心理上的那道‘坎’,这也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做好解释和说明工作。

  医护人员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病人的情况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管金发坦言,有的医护人员在安宁疗护科待了一段时间后,会明显感到人有些萎靡,有的还会提出能否换岗位,有的年轻护士会偷偷在值班室哭出声,甚至在给病人换药时也会边换边掉眼泪。为了舒缓医护人员的负面情绪,从2013年起,院方创办了“心灵发现会”,聘请院外心理医生疏导医护人员心灵上的“不畅”,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排解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沈婷婷告诉记者,在安宁疗护科工作时间长了,对生活会更加热爱,对生命也更加敬畏。“前段时间,我们收了一位肺癌晚期的病人,他呼吸困难,每天只能坐着大口喘气,十分痛苦。他的女儿特别孝顺,有一天我夜里两点去巡房,看见他女儿在床边紧紧抱着他,轻声说话,温柔安慰。在女儿的安慰下,老人的呼吸奇迹般地没那么困难了。看到这一幕,我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生命是可贵的,这份工作教会我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身边亲人朋友,我也想把这种感受传递给更多人。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