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开启“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

16.11.2016  02:34

11月上旬,三场讲座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东一号楼的报告厅举行,三位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学者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三位学者都是通过“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即将引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高端人才:刘钧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一篇在《细胞》(Cell)上发表的关于环孢菌素A机制研究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2500次;朱衡教授,建立了国际上第一张人类基因组蛋白芯片;钱江教授,围绕生物信息学领域,在《细胞》(Cell)、《科学》(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有影响力的文章89篇。

“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是基础医学院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基础医学高峰学科建设规划,落实人才强院战略的第一步。“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坚持“高端引领、梯度推进”的原则,聚焦脑功能和脑重要疾病,重要病原微生物持续感染机理及对策研究,心血管疾病、代谢相关性疾病和肿瘤的基础医学研究,基础医学高端研究技术平台建设等基础医学高峰学科四大主要方向,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做好拔尖人才的顶层设计,目标到2020年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与“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相配套,基础医学院还同步出台了《人才计划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针对卓越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青年梯队人才三个层次,明确行动计划、评估指标和奖励办法。在行动计划中,《白皮书》明确为卓越领军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年薪;加大青年骨干人才的引进力度,实现数量翻翻;并为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制定“尚医-尚学人才计划”。而配合这一行动计划,《白皮书》中也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指标,围绕学校的“双一流”和基础医学高峰学科的建设目标,设立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45个“指标分项”,分别从“教学实绩”、“科研贡献”、“队伍建设”、“管理服务”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45个“指标分项”各有权重,满分为100分,为人才评价提供具有实操性的标准。

基础医学院“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所聚焦的卓越领军人才是在基础医学高峰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以及做出同等贡献者,如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发表多篇高被引/高质量论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优秀专家。基础医学院计划从现在起,每年在基础医学高峰学科的四大主要方向上各引进1-2名高端人才,其学术水平不低于世界一流大学已获终身教职的副教授,并支持团队引进。到2020年,预计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10-20名,打造自主科研创新研究群体,提升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的实力,促进高峰学科整体发展。

“双一流”拔尖人才计划还着眼于在基础医学高峰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青年千人、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等“四青”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进一步拓宽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渠道,优化国际化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为此,学院与下属11个系室的主任建立备忘录,上下激励、互相督促。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20-30名;新增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优秀人才20-30人次,在学院现有“四青”人才的数量上实现翻翻。

此外,《人才计划白皮书》分别针对35岁以下和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尚学人才计划”和“尚医人才计划”,给予科研经费资助、团队建设支持与实验空间安排、人才计划津贴、优先选派出国、多层面人才联系制度等全方位的综合支持。着力扶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明确遴选条件、培养规模、遴选程序、支持措施、管理考核等,并设立“尚医计划”专项资金,为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提供助力。基础医学院还将通过采用灵活推荐遴选方式和个性化综合支持方案;与世界一流实验室进一步建立交流和合作机制;引领、凝练和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等方式,帮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构建人才建设的全链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