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博会来沪遇尴尬 参观者蜂拥加暴雨致交通瘫痪

17.05.2015  10:47

  前天申城遭遇暴雨,位于青浦的国家会展中心迎来第7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本是一场专业博览会,没想到因人数爆棚、展商众多、配套设施不足等,竟引发周边区域交通瘫痪,轨道交通犹如春运时段。有参展者直呼:进门感受高科技成果,出门却遇低水平配套。

   标识不清,找个车位花1.5个小时

  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起源于1979年,目前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大医疗器械及相关产品、服务展览会。自今年起的未来五年,博览会从深圳移师到展馆面积更大、设施更完备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

  超大展馆迎来超火展会。数据显示,本届医博会吸引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20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加,日均人流量达10万人次以上。面对如此情形,主办方显然有些应对不足。

  周五下午,记者从轨交2号线徐泾东站出来,找寻6号展馆。可一路上既找不到清晰的展馆路线,询问多位志愿者,他们也搞不清楚。兜兜转转1个多小时,记者仍未抵达展会内场。

  除了标识不清,当天国展中心周边交通更因暴雨、人多拥挤等因素陷入瘫痪。早上7时30分,国展中心地下车库已被停满。某医疗公司高管花了3个小时从浦东机场赶往国展中心,随后司机又花了1.5个小时找寻停车位。而在轨交2号线,傍晚5时,乘客从入口处到检票闸机口,得耗时1.5个小时。历经周折的开展首日,让不少参观者精疲力竭。

   参展热情高,设展位至少10万元

  一场专业博览会,为何如此火爆?老龄化社会下,大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是一大主因。早在2013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接近5万亿元,约占GDP总额的8%。业内人士评价,相比药品,医疗器械含金量更高,利润也更大,在大健康产业布局中已成主角。此次展会上,包括GE、西门子、飞利浦等多家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云集,超过600种新产品展出,其中包括最新款心脏起搏器、3D打印机、基因诊断、自动化微生物实验室等。

  资本多、技术多、参与者多,医博会凸显医疗器械市场蓬勃发展的势头。医博会移师上海的积极示范作用不容小觑。市科委负责人说,上海是具有医疗器械市场示范效应的城市。一种产品进入上海三级医院,对全国都将产生示范效应。目前来看,本地医疗器械产业在历经低迷后,出现上升趋势。国内首次注册的上海产品数量连年增长,高端支架领域的微创、医学影像领域的联影、诊断试剂领域的之江……细分领域的全国标志性上海企业有了长足进展。

  为了这一业界盛会,参展企业都很拼。一家参展企业透露,展馆中最便宜的展台也要3万元,加上装修、人工费用,起码耗费10万元。要是再搞些宣传,则需80万元至100万元。展会还带动区域内酒店价格,有网友曝光,展会期间本地酒店一床难求,最贵高达每晚11万元;国展中心附近的快捷酒店,每晚600元已属于抄底价了。

   强化志愿者培训,完善引导标识

  市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需要建成医疗器械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中心。医博会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展会,落户申城有助于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此次医博会首度在沪举办,因经验缺乏,配套设施与服务未能及时跟上,日后应当及时完善。

  强化志愿者培训,完善标识和引导系统,应是亟待弥补之处。多位参展商表示,展馆内志愿者培训不够,碰到有人问路,几乎每个人给的答案都不同,这导致人流始终无法稀释。同时,车流引导也缺乏科学规划。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表示,针对超大人流可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人流与时段动向,有的放矢采取疏导预案。必要时,可考虑通过信息化技术告知公众,避开人流密集处。

  有市民建议,地铁站可否增开出入口,以便遭遇大客流时快速疏导人流、消除安全隐患。还有业内人士提议,不妨转变规模上的一味求大观念,搭建网上展台,鼓励部分企业线上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