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建设疏通基层妇联“神经末梢”
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基层妇联组织是妇联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近年来,北京市各级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工作,积极把基层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委党建工作总体格局。2016年年底,中共北京市委印发了《北京市妇联改革方案》,把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建设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据悉,去年北京市妇联在5个区217个村试点进行了农村妇代会改建妇联(“会改联”),共选举产生村妇联执委1357人。“会改联”的推进,极大夯实了基层妇联组织基础,打通了联系和服务妇女的“最后一公里”。
因地制宜建组织区域化建设初见成效
“以前觉得妇联组织离得比较远,现在觉得就在我们身边,服务每个基层妇女,我们都可以参与其中。”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妇联兼职副主席王金花带领276户女社员就业致富,女社员们为基层妇联组织的积极作为纷纷“点赞”。
平谷区是率先打破妇联组织行政化的设置形式,在全国率先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妇联组织全面选聘1000多名不驻会妇联副主席,将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的地区。为了不断创新基层妇联组织与服务机制,她们又探索建立了“1+1+1+N”模式,即:1名妇联主席、1名妇联专职副主席、1名妇联助理员、多名妇联兼职副主席。目前,平谷区每个乡镇(街道)妇联都选配了5名以上兼职副主席,乡镇(街道)妇联执委达到445名,比之前增长了368%,并进一步健全了“妇联主席—兼职副主席—执委—妇女代表—妇女群众”广覆盖的“联”字网络,形成横向联合交流、纵向联系服务的联系机制,使得服务妇女更加精准。
此外,北京市各级妇联组织还根据妇女流动性和不同职业分工、兴趣爱好、利益需要,积极推进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因地制宜建立妇女组织。将妇联组织向产业园区、商务楼宇、专业合作社等妇女集中地以及向兴趣小组、网格楼栋等妇女生活单位扎根延伸。
2017年4月25日,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妇女联合会成立,这是东城区妇联在高新技术企业园区成立的第一家妇女组织,覆盖了园区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服务近7万名职业女性。
据悉,东城区妇联多举措推动“两新”妇女组织建设,并将妇联组织延伸到楼门院,成立了以兴趣专长、公益服务、文体活动等为纽带的各类功能性妇女小组592个,形成了交道口街道“老街坊合作社”、前门街道“阳光互助银行”、永外街道“爱心传递树”等多个品牌。
乡镇(街道)妇联区域化建设,真正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
党建带妇建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落到实处
顺义区全面加强区委对妇联工作的领导,树立“大党建”理念。区委常委会除定期听取妇联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妇联工作外,区委组织部与区妇联还联合下发《关于镇街道妇女联合会换届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镇街妇联主席由同级党政领导班子的女性领导担任、实职正科任专职副主席、配备不少于两名兼职副主席。同时,区委还要求将区妇联纳入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加大妇女工作在党建要点和指标考核体系中的比例;加大女干部培养交流力度,选派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女干部到重要岗位任职,持续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
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在“大党建”工作中,基本形成纵横有别、交错有序的组织网络,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力推进“会改联”服务妇女零距离
随着改革向前推进,全市基层妇联工作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会改联”后的村庄——朝阳区王四营村,“五朵金花”爱心服务团组织150名巾帼志愿者为困难妇女、儿童、空巢老人提供爱心服务,受益人数达到千人次;朝阳区平房村开展了“五彩假日”青少年家庭教育,参与人数已突破万人次……这些由村妇联面向妇女儿童和家庭开展服务的创新品牌还有很多。
朝阳区农村占全区面积的3/4,在探索中,该区制定了《朝阳区妇联关于农村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的实施方案》《朝阳区妇联关于农村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流程》,明确了“会改联”各阶段具体工作任务和详细操作步骤。改建后,部分村执委规模最多达到17人,两新组织等各行各业女性执委371人,占执委总数的78%,村妇联班子代表性、广泛性明显增强。同时,各村妇联形成了“村妇联主席-妇联执委-妇女代表-妇女群众”全覆盖联系服务工作模式,实现分片入户走访、分片开展活动。此外,通过建立阅读、亲子等活动微信群,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借助社会组织服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区域内女性广泛参与。
北京市妇联积极推进基层妇联组织建设,努力实现“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真正把妇联组织建设成广大妇女群众信赖和依靠的“娘家”。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