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匠心]周氏父子制扇:力求每把扇子都能传世

22.06.2016  09:16

  编者按:古人云: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东方网记者将通过系列报道,发掘身边的匠人匠心。

 

 图片说明:周云龙父子正在为扇子选材

  夏至一过,滚滚热浪就已经袭来。过去,手执一把小扇,轻挥慢摇,顿觉凉爽。不过,在空调和电风扇流行的今天,折扇开始逐渐褪去它的使用功能,而 其收藏价值却开始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折扇,是怀袖雅物,而折扇中,唯有苏州折扇是文人扇,是扇中的代表。制扇工艺从古至今首推苏州。在苏州,有许多制扇工 坊,绝大多数是家传,和很多制扇工坊一样,周氏技艺也是父子相传。周龙云的父亲周泉根曾经在苏州扇厂工作,“我十七岁就跟爹学做扇子”老周回忆往昔“做扇 子么,要从挑竹头开始,学徒么,也要从挑竹头学起,一根毛竹从山上砍下来,竹骨除要经过煮、晒、烤、刮、拖、倒、磨等流程,工序多的不得了。然后就要收藏 起来。”老周拿出几块原料,一一指点,这个是五年的,这个是十年的,这个要近二十年了,“存放五年以上的老竹头做的扇子才能滋润,匀细光洁,色黄晶莹。” 儿子周佳在旁边笑“家里最老的料比我年纪还大,是爷爷藏的。

  在周云龙看来,苏扇的扇骨造型可谓是五花八门、变化无穷,扇骨不仅有长、 短、宽、窄、大、小、粗、细之分,还有古方,马牙,水滴等等各种造型。通过历代艺人智慧创造,这种变化达近百种之多。而只有手工制作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每一根大骨,每一根小骨只有通过制扇者的丰富经验和细微观察,找到最佳的形态,烫钉后浑然天成,严丝合缝。

图片说明:周氏父子做的扇子

  扇子的魅力,恰在于每一柄扇 子,都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最好载体。扇骨其实就像美女,美女在骨不在皮,扇子也是一样,要好在形状比例的完美,一把好扇子握在手里,要有不长不短,不薄 不厚,精致纤巧,但又有挺括坚韧的感觉。这都是对制扇者技艺的考验。周龙云一边说,一般与儿子共同讨论起一把新作的扇子。

  都说“打虎亲 兄弟,上阵父子兵”,周云龙的儿子跟随父亲做扇子已经快十年了。虽然他与其他年轻人也一样平时会上上网、玩玩微信,但是在制扇上却丝毫不敢越传统的“雷 池”。“这是因为传统的扇形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几乎已经穷尽各种形状,今天流传下来的经典扇形想改动分毫都极为不易,我爸爸常说,一把折扇不是用几年,而 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这就要求扇形要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品味,何时见它都比初见时更美。

  人与技艺日日相依,相互扶持走过的年代,令人心折。在周氏父子看来,传统制扇工艺手工是自然的、人性的最好体现,扇子是实用器,是工艺品,更是艺术品。虽然现在我们的工艺麻烦又耗时,但能够制作出一把能够传世的扇子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