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女孩秀秀:“谢谢你救过我,我已成为另一个你!”

11.05.2018  10:47

陈尔真(左)勉励北川女孩秀秀继续坚强地生活下去。

  这是一次相隔10年的拥抱。今年4月底,当年的北川中学高中生秀秀终于在成都再次见到她的上海“老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医生陈尔真。这个“90后”女孩没让“老爹”失望,她即将硕士毕业。更重要的是,她站在大家面前,自信、阳光,外人看不出这个女孩腿部高位截肢。

  今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曾参与援川救灾的医务人员重回汶川。当年他们救过的孩子已长大成人,有的还当上了医生。“谢谢你救过我,我已成为另一个你!”地震之后的十年,除了缅怀纪念,幸存少年与医务人员之间书写了一段新生、反哺与希望的故事。

   北川女孩即将硕士毕业,医生给了她另一个支点

  2008年那场地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比如秀秀。那年,16岁的她正在北川中学读高一。坍塌的楼房压住了她的身体,她在废墟中被埋10多个小时后获救。由于腿部严重压伤,为了保住性命,她就地接受了截肢。

  2008年5月14日,根据国家需求,上海瑞金医院首批援川医疗队出发,以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医生为主。急救重症医学专家陈尔真是第二批医疗队成员,5月18日入川。在成都华西医院,陈尔真遇到因病情恶化被转来的秀秀。“一个花季少女腿没了,肾功能也不好,又发生了心衰。我们一心就想着如何做才能让她的将来更好。”陈尔真说,这姑娘让他想起自己的女儿,两人仅差一岁。

  但病魔无情,秀秀的残肢再度发生感染。“几天几夜的坚持,我们希望能保住她的膝关节,不要再截肢。”陈尔真很无奈,因为最终为了保命,医生只能再次手术,这次是高位截肢。由于气管插管,秀秀没法说话,陈尔真给秀秀拿来纸、笔。她在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下“我以前不喜欢读书,但现在我想读书”。换药很疼,秀秀坚持不用麻药,她的理由是:打药脑子会笨,我将来要读书的。

  从这时起,陈尔真管这孩子叫坚强女孩,秀秀管这医生叫“老爹”。“就好比溺水时会拼命抓住那个要救你的人,老爹就是这个人。”如今秀秀25岁了,即将从兰州大学法学专业硕士毕业。说起与“老爹”的特殊感情,她这样比喻。

  陈尔真希望秀秀坚强地活下去,她没有辜负这份希望,走出病房后,努力读书,一路读到研究生。“当时救我的医生其实很多,但很多记忆是错乱的,而这位医生的出现让我觉得温暖,觉得有了希望。”秀秀说,地震让她截肢,上海“老爹”给了她活下去的另一个支点。

   地震后,他只想学医,当医生!

  这场地震震出的医患情里有“父女情”,也有“父子情”。

  “记州,我来四川了!”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生陶杰十年后重回四川,刚下飞机就拨通了任记州的电话,这个24岁的青年是当年汶川地震的幸存者。

  2008年5月12日,任记州在绵阳平武县念初二,突然山崩地裂,“没有光,我一个人被埋在下面,真的很害怕。”任记州回忆。被埋4个多小时后,母亲找到了他。肾功能衰竭、贫血……从废墟中被挖出的他马上获得血液透析,但情况依然很棘手,尤其是他坏死的左腿。

  “等他醒后,发现少了一条腿,那是多大的打击。”陶杰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批入川医疗队成员,看着这个昏迷男孩,这个医生遇到了难题:保腿,还是保命?陶杰选择每天坐在这孩子身边,随时根据他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他希望尽可能给孩子赢一个好未来。一周不到,转机真的出现了。任记州的肌肉不再坏死,而是变红,远端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这说明血供恢复,腿保住了!

  15天后,任记州被转到四川省人民医院,结束了援川医疗任务的陶杰临走时特地去看了这孩子一眼。他惦记这个小病人,这十年都不断,为了鼓励任记州好好读书,他资助他的学业,希望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令陶杰兴奋的是,四年前,任记州告诉他一个深埋心底的决定,他要考医!“我想成为像你一样的医生,去帮助更多人。”任记州对陶杰说。

  为了考医,他努力做康复训练,就是希望尽快回到校园,去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真的考上了医学院校,还当上了医生,如今正在绵阳当地医院接受轮转培训。他说,当地医疗条件比不上大城市,但他就要留在家乡,服务乡亲。“这场地震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从前,我没想过要学医,但地震后,我只想学医,当医生———因为医生不仅保住了我的命,还保住了我的腿,正是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任记州说。

  “谢谢你救了我,将来我要成为你!”这就是幸存少年感恩医生的方式。

   大灾大难面前,人们种下守望相助的种子

  如今在汶川县映秀镇的地震震中博物馆,挂着一张上海消防特警、国家救灾队以及医生抬着从废墟里挖出伤员的照片。这个伤员名叫蒋雨航,当时20岁,他在废墟下被压了近125个小时后被救出,被誉为“生命奇迹”。

  时隔十年,站在这张照片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医生狄建忠感慨万千,照片上的医生就是他。

  2008年5月15日、16日,上海市六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分两批“空降”重灾区———映秀镇,狄建忠是其中之一。“从飞机上俯瞰,土地已从绿色变成了土黄色,山坡、楼房像用刀切过一样,那景象如同一把大锤狠狠敲在我们心头。”狄建忠深深记得,2008年5月15日19时08分,一面写有“上海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队”的大旗插上了这片土地。

  这是一个与外界已失联的“孤岛”。“没有后勤保障,远离医院,我们成为一支深入前沿的孤军,但大家顾不上害怕,在山川间开始了生死营救。”狄建忠说。

  5月17日14时,一位来自贵州凯里的母亲一路乘飞机、汽车、摩的,徒步翻越到处是泥石流造成滑坡的大山来到映秀镇,她要寻找儿子:蒋雨航。也许是冥冥中母子心相连,神奇的故事出现了。他们正在挖掘、抢救出来的受伤者正是他的儿子———蒋雨航。更神奇的是,十年后的今天,蒋雨航在上海成了一名消防战士,奔忙在抢险救援第一线!获救者成为新的施救者。在汶川地震的幸存少年里,如此“反哺”不是孤例。地震后,当地不少孩子选择长大后当兵、医生,这都是曾救过他们性命的人。

  十年后的今天走进映秀,曾经的帐篷洼地成了居民区,漩口中学作为地震遗迹保留下来,操场上空飘扬着五星红旗。隔壁小学的孩子都是在震后出生的,每当有外人造访,他们会给大家高声齐唱《映秀花开》这首歌。

  一切都变好了,有医生说,我们今天缅怀这场地震,不是缅怀灾难,而是缅怀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种下一颗颗名叫守望相助、勇气、重生以及希望的种子。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