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在求知中拓展家国情怀
在求知问学中拓展家国情怀——记北大“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
近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场完全由大三、大二本科生自己策划、主办的“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上,记者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中激动人心的一面。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还了解到他们在大学时光里,如何通过求知与问学来拓展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创办学术论坛承担青年责任
“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是怎么诞生的呢?这还得从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说起。
“总书记在考察时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他的讲话对我们青年学子的触动非常大,尤其是我们政府管理学院的学生,所学与现代国家治理息息相关,对国家和民族也有许多抱负和想法。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我们怎么样,未来中国就怎么样,但不可否认,我们是有政治理想的人,是有志于让国家变得更好的人,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和学习也就非常有意义,为此我们有了创办一个学术论坛的想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2012级本科生李广兴说。他是“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的主要创办人之一。
最初,李广兴和同学们想给论坛起名“国是论坛”,但大家一讨论,说学政治的就是政治人,大家都是青年人,就叫“青年政治人论坛”,之后又确定论坛总主题为“青年理想与时代责任”,宗旨是培养当代中国青年政治人“天下为公,报国为怀”的情怀,并在学术研讨和实践调研中提高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2014年10月,他们小试牛刀,在北大校内举办了一期“北大青年政治人论坛”,很成功。2015年春季学期开学后,他们成立组委会开始筹划全国性论坛,最终邀请到人民大学、清华、北师大、中国政法、南开、复旦、浙大、武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加上北大一共10所高校以公共管理类学生为主的代表88名,成功举行了第一届“中国青年政治人论坛”。
如果细究一下论坛的框架,会发现这些青年政治人的能力和素养是令人佩服的。论坛分为开幕式主论坛和5场分论坛,邀请了袁明、贾庆国、李强、徐湘林等有深厚学养的教授来做实实在在的学术报告,而不是鼓励性发言,每一个教授讲完还设有学生提问环节,师生讨论的场面非常热烈。
至于5场分论坛,他们以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作为参考,先拟定了10个议题,然后大家一一讨论,找老师请教,最终以三条标准:有得谈、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契合青年人年龄层。确定5场分论坛的主题为“转变政府职能与提升政府治理能力”“调节经济发展结构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与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协商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一国两制’的时代内涵与两岸互动合作纵深发展”,这些内容让我们看到他们作为青年政治人对时代脉搏的感知力,对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度关切,对时代责任的勇于承担。
讨论学术热点 关注民生福祉
“对香港政治文化变迁的解读”,发言者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2级本科生施阮正浩。
“政府职能转变和体制改革中的阻碍分析”,发言者清华大学2012级土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生曹盟。
“我国首例‘村级市’:乡村社区治理城镇化新路径”,发言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李雨童。
这是分论坛上部分发言学生和他们的发言题目,光看这些题目,就能让人感受到这些大学生浓浓的家国情怀,而若是在现场听到具体内容,就会深深地佩服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我们没有一定要申明谁就是对的,而是以事实、以问题为导向来谈论问题,来寻求怎么做才是为了国家好,为了老百姓好。”施阮正浩说,他之所以参加以“一国两制”为主题的分论坛,是因为自己对这个问题很关心,有深入思考,在过去一年中,他申请到了北大校长基金,已在导师的辅导下就香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有一个学期在香港实地考察研究,写成3万字的论文。“在这个分论坛上,我和港台同学一起讨论‘一国两制’。尽管角度不一样,讨论也很激烈,但大家能在讨论中以科学精神保持价值中立,使讨论上升为学术,从而互有启发,非常有建设性。”
求知问学,还来自关心学生、积极参加论坛的教授们。“我上过两门李强老师的课,但听他的报告与平时上课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讲到转型时期政治学的使命,对于我这个大二学生来说,很多都是之前没有想过的很深入的理论问题。那是老师几十年学问的浓缩,那种视野和洞察力,让我感受很深,也让我受益匪浅。”北大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负责论坛宣传和视觉系统设计的孙宇辰说。(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