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外滩能否引入“水陆两栖巴士”?代表这份建议,看承办部门如何回应
水陆两栖巴士,既能在陆地行驶,也能在水上行驶。与普通巴士不同的是,“两栖巴士”外面“裹”了一个“船体”,这样它就能在水中漂浮起来,可以在水中行驶。
这样的新型旅游观光交通工具,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已运营多年,深受游客喜爱。“上海北外滩能否也引进这样的水陆两栖巴士?”日前,市人大代表吕奕昊的这份建议得到回复。
发展水陆两栖巴士能否成为北外滩旅游名片
北外滩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交汇处,作为与陆家嘴、外滩构成的“黄金三角”中的一角,正越发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北外滩的形态也传承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脉。漫步滨江,最美步道、老上海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无人超市等在历史与时尚间穿梭。
“北外滩位于浦江游览核心区,未来将打造成为‘世界级会客厅’,我们能否发挥浦江特色优势,发展水陆两栖巴士旅游?”吕奕昊代表提出建议。
记者注意到,北外滩位于浦江游览核心区,目前该核心区的南浦大桥至杨浦大桥段浦江两岸分布有:游览船码头9座,游览船37艘;轮渡线8条,轮渡船约40艘;游艇码头10座,游艇百余艘以及国际客运中心邮轮码头。客运船舶数量多,年均运送市民游客约2500万人次。
吕奕昊认为,如果北外滩发展水陆联动的水陆巴士,结合运用5G新动能技术智能化导览等技术,将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无比震撼的北外滩特色旅游体验,有利于世界级旅游精品建成,也是在水陆巴士交通旅游探索的突破。
在国内,水陆两栖巴士尚为新事物,此前,青岛曾一度从澳大利亚引进水陆两栖巴士——冒险鸭,后来关停。在国外,这样新型的文旅设施在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等已成功运营多年,在安全性和技术可靠性等方面均有保障
吕奕昊建议,有关部门能够研究和落实水陆两栖巴士文旅相关的水陆线路设置、水陆上下口岸、项目设施的牌照上牌等政府许可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做综合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北外滩一张移动的名片。
进入市场应用还须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水陆两栖巴士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北外滩是否有条件发展这类新型旅游项目?这涉及到多方面的论证与考虑。吕奕昊代表的这份建议也有多个部门一起会办。
在5G通信支撑方面,市经信委表示没有问题。据统计,截止2019年底,全市建成超过1.6万个5G宏基站,建成5G室内小站1.3万个,5G移动通信用户感知测试北外滩区域已达到93.67分。在水陆两栖巴士上可以充分利用5G大带宽、低时延等特点,逐步探索5G游轮无人机航拍、5G线上远程讲解以及5G游记助手等应用。
不过,这并非关键因素。水陆两栖巴士涉及口岸码头、水上、陆上游览线路的设置、船舶、车辆安全性能评估、车辆牌照等须多部门资质审核和综合性政策协调。
市交通委表示,从水路客运监管角度,游览船舶等客运船舶运营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经营企业须取得国内水路运输许可证,办理船舶检验证书、船舶营运许可证等。而目前交通运输部还未出台有关“水陆两栖巴士”的船舶法定检验法规,中国船级社等专业机构无法对该类“水陆两栖巴士”设施进行法定检验,故其无法取得水路客运合法运营资质。道路客运类同,须取得车辆牌照等相关的合法运营资质。
在陆上交通方面,市公安局表示,本市施行车辆额度管理政策,《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本市对车辆号牌的发放实行总量调控”。据此,对市交通委审核通过的车辆额度,交警部门表示将按规定办理车辆注册登记。
从线路设置方面,上海海事局指出,南浦大桥至杨浦大桥段水域通航环境复杂、敏感度高,过境船舶数量持续高位。“三游”船舶数量和航次逐年增长,高峰时段客运船舶与其它在航船舶存在较大会遇风险。水上客运发展与通航环境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
“为保障市民游客生命和财产安全,北外滩水陆两栖巴士相关水上航线(线路)、上下船码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北外滩水域通航环境的复杂性、通航资源的有限性和通航密度高的现状。”上海海事局建议,水上航线应结合浦江游览“小环线”“精品游”“大环线”等航线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有航线与码头合理设置,结合优化陆上短途接驳等措施,提升游览品质。同时,增加南浦大桥至杨浦大桥段航道维护浚深宽度,优化通航环境,并建立常态化维护制度,确保航道水深和宽度满足船舶航行需求。
作为主办部门,市文化旅游局表示,在北外滩发展水路联动的水路巴士文旅设施,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浦江游览的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差异化需求,提升北外滩特色旅游品质。“但是在线路设置、水路上下口岸等方面需充分考虑北外滩水域通航环境、通航资源的等复杂因素。特别是目前国内尚未出台对“水陆两栖巴士”的船舶法定检验法规,无法对该类设施进行法定检验,无法取得水路、道路客运合法运营资质。因此,对水陆两栖巴士在本市的应用还须进一步予以研究和评估。
“如果能在政策上加以突破,解决牌照问题,水陆两栖巴士将给浦江游览带来新机。”吕奕昊说。
本文来源:上观 作者:王海燕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