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北京市民参与骨灰撒海共祭

03.04.2015  19:49

   (新京报) 昨日上午,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北京市殡葬协会主办的“生态泽后世,碧波寄追思”骨灰撒海海上共祭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300多名市民在清明节前夕,在亲人骨灰撒海的地方,撒下鲜花、放飞鸽子,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共祭船分两批送亲属到渤海湾

  昨日上午10时许,天津渤海湾下着细雨,2015年骨灰撒海海上共祭船分两批,将前来参加共祭的300名市民送往44号标海域。在肃穆的《献花曲》中,亲属代表向逝者献上清明节的花圈。随后,船舱内的亲属脱帽肃立,为逝者默哀。

  在轮船一层的甲板上,参加共祭的市民手捧菊花花瓣撒向大海,向骨灰海葬于此的亲属寄托哀思。市民李淑敏和妹妹撒完花瓣后,分别放飞一只鸽子。“爸爸,我们来看您了。”她们凝视大海深处说道。

  4月9日起每周两次骨灰撒海

  去年,北京市首次举行骨灰撒海海上共祭活动,今年是第二次举行该项活动。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任王德东表示,今后,清明节的海上共祭活动要实现常态化,每年一次。

  “到今年3月底,全市已有922份骨灰预约了撒海,预计今年骨灰撒海会超过2000份,需要组织撒海60次左右。”王德东说,从4月9日起,北京市将在每周二和每周四组织市民为逝者骨灰撒海,目前的撒海预约量需持续到7月完成。“如果以后增多,我们就增加到每周3次或更多,海撒地点的条件完全能满足北京市民的需求。”

  到2020年全市生态殡葬达50%

  作为生态安葬方式之一,截至今年3月31日,北京市已经连续组织了241次骨灰撒海活动。其中,去年全年组织骨灰撒海48次,撒海骨灰1704份,达到全市年火化总数的2%以上,比2013年提高了41.9%。

  除骨灰撒海外,据市民政部门介绍,北京市还将继续大力推行立体安葬、骨灰深埋、树葬、花葬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葬。根据要求,全市33家经营性墓地今年内必须创造条件,每个墓地至少包含这5种生态殡葬方式的一种。今年底实现30%的生态殡葬比例,到2020年这个比例将达到50%。

  市民政局副巡视员王琦介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北京市生态安葬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到2017年,本市12个殡仪馆的90台火化炉将全部更新,排放也将有新的标准。”

  故事

  等了三年的海葬

  3月21日,76岁的天津老人王慧洁,在老伴去世3年后,终于帮他完成了遗愿——骨灰融入大海。

  3年前,她在天津的殡仪服务总站,为老伴登记骨灰撒海。可是因为当时海葬人数较少,民政部门组织集体海葬的次数也并不多,她一等就是三年。

  随着生态安葬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海葬这种方式。从今年3月份起,几乎每个报名日,都有十几名亲属到天津的殡仪服务总站,为死去的亲人登记报名。

  据了解,除了财政补贴支持外,民政部门组织海葬的次数,也比以前有所增加。仅今年春季,天津就将先后组织16次集体海葬。而北京去年全年组织骨灰撒海48次,撒海骨灰1704份。

  北京殡仪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市民如果为亲人报名海葬,排队等候期最多不超过一年。(杨华军)

  生态殡葬5种方式

  骨灰撒海 立体安葬 骨灰深埋 葬 花葬

  骨灰撒海

  如何申请

  要申请海葬,需提供三方面的资料:一是关于逝者的户籍、遗体火化或骨灰存放证明;二是关于家属(或其他特定委托人)对逝者骨灰处置权的证明,如户籍证明或亲属关系证明等;三是关于随行家属人数和身份证件的复印件。携带上述资料和逝者骨灰,即可签订骨灰撒海服务协议,移交骨灰。之后,等候通知,实施骨灰撒海。

  到哪申请

  北京市骨灰撒海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是北京市骨灰撒海的专门机构,全年办理骨灰撒海手续。共设有三个办理网点: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海淀区颐和园路17号,电话62543669);八宝山殡仪馆办理处(八宝山革命公墓院内,电话88255229);东郊殡仪馆办理处(东郊殡仪馆院内,电话52458930)

  要等多久

  骨灰撒海,一般在每年3月中旬到11月中旬进行。“北京市原则上是要当年的骨灰当年撒海,即春季提出的,秋季左右要撒完,按申请时间长短进行排队。如果是秋季申请的,也尽量在年内撒海,实在不行,也会保证从申请之日起365天之内撒海。”市殡仪服务中心主任王德东说。

  费用如何

  王德东介绍,目前北京市有三种类型的海撒,分别是机动播撒、代撒和家庭式海撒,其中前两种方式均不收费,“家庭式海撒会收取一定数量的成本费,比如租用船只、车辆等费用。这笔费用全是按成本收取的,我们租船花多少钱,就收取多少钱。家庭式海撒是预约海撒,一般在周末进行,时间由我们和市民在协议中商定。”

  立体安葬

  立体安葬即壁葬,即将骨灰盒放入墙内骨灰格位内。

  补贴标准

  长青园提供统一的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服务(骨灰墙业务),市财政对此业务予以补贴。长青园骨灰墙每个单格骨灰格位统一收取3000元,服务期20年。对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实行免费,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负担;其他市民每个格位由市财政补贴1000元,由市民个人负担2000元。

  如何办理

  2009年1月1日以后死亡的具有北京市户籍的居民均可到长青园申请公益性立体骨灰安葬业务。

  丧事经办人办理骨灰安葬业务须持亡者的户籍证明、死亡证明或火化证明及经办人的身份证明的原件及复印件。亡者为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还须持民政部门开具的相关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树葬

  何为树葬

  树葬,顾名思义,把骨灰葬在树木周边。据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一工作人员介绍,长青园的生态树葬不保留骨灰盒,把骨灰放入一个可降解的泥坛中埋于地下,经过雨水的浸泡等作用,泥坛降解,最终泥坛和骨灰一起融入大地。既不保留骨灰盒,树葬同样也没有墓碑和名字。“树木旁边会有护栏,安葬完亲人之后,工人会在护栏上刻上阿拉伯数字,”工作人员介绍,市民可根据编号前来祭拜。

  怎么维护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市民担心树葬所选用的树龄期限。对此,八宝山殡葬处一工作人员坦言,树葬确实面临有树木在不可抗拒的灾害中死亡或者受破坏的因素,“如果树死了,会再种上别的树种。此外,树葬的树木不会被砍,树葬的树木和墓地一样会长期存在。”

  花葬

  花葬和树葬的操作形式大同小异,也是采取骨灰深埋的形式,此后再在泥土表层种上时令草本花卉。

  收费办理

  花葬是思亲园推出的特色生态葬项目,价格为6000元,其中包括了入土和后期花卉的维护费用,如果有花朵枯萎,会重新栽种新的花朵。

  普通市民可携带逝者死亡证明、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前往陵园办理花葬手续。

  探访

  长青园新型树葬2年仅葬20余位逝者

  近日,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报告,北京地区殡葬消费平均达到4万多元,而北京市区居民更高达8万元。记者昨日探访发现,一方面,“死不起”的喧嚣引起热议,另一方面,树葬、花葬等生态葬依旧不为人熟知。

  多名市民称不知有树葬方式

  长青园骨灰林基地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大鲁店村附近。基地一工作人员介绍,长青园传统墓地中的怀思碑、艺术碑、护栏荷花碑等墓地价格分别为4万多元、7万多元、12万元左右,“管理期限为20年。”树葬费用与之相差十倍,甚至更多,“单人树葬4600元,双人树葬4800元。”

  “但选择树葬的人不多,毕竟骨灰与泥土最后融为一体,很多家属心理接受不了。”另一名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长青园自2012年推出新型树葬方式。据媒体此前报道称,截至去年4月4日,长青园木槿树树葬区埋葬着20余位逝者。

  昨日,在位于长青园西北部的树葬群,数棵刚打苞的木槿树上缠绕着各色塑料花和绿叶,树前摆放着小盒的贡品。记者在树葬墓地周围等候近一小时,也未见有人前来祭拜。

  在位于丰台区的思亲园陵园,树葬区位于园区东南角,在半径约15米的土地上有规律地种上了沙地柏,每一株树前都留有一个高约20厘米、刻有逝者姓名的石碑。

  “我们一直都在推广各种形式的生态葬。”思亲园销售部主任叶青称,经过近10年的努力,现在已有近500名逝者选择了这种方式。

  昨日,记者随机采访多位市民,对方均表示不知道有树葬这种方式。“只知道有骨灰撒大海这种生态葬,从未听人说起过有树葬。”一位市民说。

  在听了记者关于树葬的解释后,一位60岁的女士表示能够接受这种方式。“以前的埋葬方式占地较多,去年我爱人去世后,我们选择了海葬。”

  不过,她也坦言,周围的亲戚朋友中并未有人选择生态葬,“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这些生态葬方式,政府应该多加宣传。”

  试水花葬的客户相对较少

  在思亲园东北角开辟有花葬区。据了解,花葬是思亲园推出的特色生态葬项目,价格为6000元,其中包括了入土和后期花卉的维护费用。工作人员介绍,花葬和树葬操作形式大同小异,就是将骨灰装入可降解的骨灰盒内,采取骨灰深埋的形式,“待时间长了就会自然降解到泥土中去。”

  在长约50米,宽1.5米的园区的花葬区内,几株黄色的花朵刚刚绽开花朵。“北方花卉受气候影响很大,今年天气比较冷,所以花开得还不够茂盛。”叶青介绍,园区进行花葬时,会将骨灰盒和一捧花瓣一起埋入地下,地表不做任何标记,由陵园统一在泥土上种植时令草本花卉。

  据了解,目前愿意试水花葬的客户还相对较少。叶青称,花葬区的环境还在不断改进中,园区在清明后将在同址砌起一个池子,并且会立起一道纪念碑,“逝者的名字将依次刻在碑上,不会在地上做任何标记。”

  专家观点

  传统殡葬观念改变需20年

  对于生态殡葬遇冷的现象,中国殡葬协会会长戚学森直言,习俗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习俗是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民族和集体的记忆。现在安葬的不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这部分人还是接受传统殡葬观念比较多一些。”

  “殡葬观念的改变基本上以20年为代际,两代三代之后可能生态安葬的观念大家能够广泛接受。”戚学森说,整体来看,近几年选择树葬、花葬、海葬的人数正在上升。

  戚学森表示,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有些墓地生态葬的过于简陋也影响了市民的选择。“无论哪种殡葬都应包含有人伦价值、历史的脉络和文化的积淀,让市民祭奠时觉得温暖庄重。”戚学森说,墓地在生态葬产品设计和服务项目上仍有待完善之处。

  戚学森建议,在推广生态殡葬过程中,政府也应当努力参与,“首先要健全殡葬法律,让市民在选择殡葬产品和政府推广殡葬过程中均有法可依;其次,进行宣传,让市民知道生态殡葬的好处和益处,并形成全社会的共识;第三,因实行生态殡葬的先行者有极大的心理压力,可以给先行者一定的激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