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为老助餐模式更好? "化整为零"各找资源来助餐

02.03.2015  07:40

  东方网3月2日消息:助餐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受众面最广的项目之一。在今年上海“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周梅以2012年的数据分析称,全市助餐服务点492个,为5.4万名老人提供服务,占60岁以上老人的比例为0.015%。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截至2014年底,上海助餐服务点共576个,服务老人超过6万名,占老龄人口比重大致相同。这说明助餐服务还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

  周梅在其提交的一份建议中指出,助餐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民进上海市委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一份提案中指出,由于助餐缺乏统一标准,食品安全和菜品营养及口味尚存疑问。而且,老人在无法随意选择助餐点的情况下,将菜品与邻近地区进行比较,又给提供助餐服务的管理部门带来了较大压力。代表、委员建议在区级层面多建中央厨房,促进助餐服务发展。

  到底哪种模式的为老助餐服务更好?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化整为零”各找资源来助餐

  在养老助餐问题上,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两个:食品安全问题和菜品口味。

  民进市委的提案提到,有些街道、镇由政府自行管理并设有配备厨房的助餐服务点;有些则不设厨房,联系一家符合标准的外卖,长期送餐;有些则与辖区内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请居民到这些单位的食堂就餐。

  在最常见的几种助餐模式中,居委会与附近高校、医院、园区、部队食堂合作,则属于条件较好的。其余有的找社区周边饭店合作,有的自办食堂,由于备饭地点分散,食品安全难以完全保障。而倘若居委会订餐人数太少,与企业议价能力不足,企业不愿改进菜品,居民陆续退订,助餐也就衰落了。

  周梅与民进市委都建议,推广中央厨房模式,由区级层面更直接、更有效地管控食品安全。区级中央厨房不一定要由政府包办,可参照黄浦区的做法,政府依托“小绍兴”“光明村”等有资质且百姓较为信赖的企事业单位,形成规模化效应。

  “中央厨房”模式并不完美

  中央厨房就是养老助餐的最完美答案吗?

  目前,黄浦区外滩街道依托“小绍兴”提供助餐服务。每天订数约500人次,每份盒饭8元,菜品包括一大荤、一小荤、两素菜、一份汤。街道追加1元补贴,也即老人只需支付7元。由志愿者为75岁以上老人送餐上门,街道按每份盒饭1元补贴志愿者。配送全程采取冷链,送达温度约能保持在50℃至60℃。

  外滩街道民政科长张欣说,中央厨房确能保障食品安全。肉类、蔬菜原料均来自定点配送,质量稳定、可追溯,便于监管,比分散式助餐模式更好。不过,中央厨房不一定能满足老人的口味。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保证准时送达,中央厨房早上8点就开始制备午饭,10点就要送出门。到了中午,绿叶菜难免闷黄了,口味也下降了。虽然订餐的人不少,可也有人退订。

  再且,为何中央厨房尚未全面推广?张欣认为,企业的成本问题很重要。助餐菜品需要单独制作,意味着额外的工作量。而且老年餐要求精细,饭食要软,还得少油,更费人工。因此,采取中央厨房模式后,尽管用餐规模变大了,但企业还是不盈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寻找能够与政府积极沟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就更难了。

  “养老服务券”适不适用?

  除了“就近找资源”和“中央厨房”,还有一种办法是向老人发放服务券。已有一些省市采取这种办法:政府给老人发服务券,老人在服务券使用范畴内自行使用,爱用多少用多少,爱上哪用上哪用。在一个结算周期后,政府再与使用范畴内的企业结账。这种办法似乎能够兼顾“定点供给”和“口味多元选择”。

  民进市委的提案也提到:“尽可能多地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委托给社会力量应是大趋势……对可以交由社会组织经营的项目,采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扩大使用养老服务券的渠道……形成市场良性竞争。通过让老人自主选择服务机构,让优秀的为老服务机构充分发展。

  可服务券也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民进市委建议多种养老服务项目采取服务券的管理办法,但是没有提及助餐服务。事实上,在服务券的实践过程中,也碰到了具体问题。比如在北京等地,就有小孩或成年人拿着养老服务券到饭店消费,饭店该不该做这单生意呢?哪些饭店能入选养老服务券的使用范畴?政府又该如何进行监管?

  张欣表示:“有的老人就是希望多花点钱,吃得好些;有的人就是对是否平价非常敏感。没有一项政策可以包打天下,满足各种人群的所有需求。政府也许应首先解决人们的基本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进一步探索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