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与催化前沿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04.2015  12:50
      4月18日,化学反应与催化前沿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徐汇校区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化学反应及催化剂设计模拟研究中最为前沿、热门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讨。本次研讨会由我校计算化学中心主办。     图片说明:涂善东致开幕辞
        作为中心运行四周年和正式挂牌一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研讨会邀请到法国科学院院士Phillippe Sautet教授、厦门大学孙世刚教授、复旦大学长江学者刘智攀教授作学术报告。专家们分别从模拟计算催化、电化学催化、纳米催化等方面,介绍了自己所在课题组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并深入讨论了催化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我校副校长涂善东教授在会上致辞,党委常委、化学学院院长田禾院士参加会议,我校计算化学中心学术带头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胡培君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  
图片说明:大会报告         众所周知,90%以上的化学工业生产都离不开催化剂,在计算化学产生以前,催化剂研究和制备都依靠实验试错而进行,但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的计算化学产生后,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不仅解决了化学领域的一些经典科学问题,发现了新的规律,也大大提高了催化剂应用研究的效率。胡培君教授就是这样一位为国际理论催化研究奠基并在该领域持续发挥重要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胡培君教授为非均相催化反应量子力学计算的实现和发展,特别是非均相催化反应微观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国际上首创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成功解决了有关非均相催化反应机理方面的量子力学计算问题,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文章160余篇,包括Nature 2篇,Nat. Commun. 2篇,JACS 16篇,Angew. Chem. 6篇,PRL 4篇等。这些研究为催化学科的进一步科学化和系统化提供了重要基础,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被SCI引用6000余次,H指数为45,平均引用因子39次/篇,在国际同行中名列前茅。       据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在材料设计合成模拟、化学反应、生物分子结构、催化剂模拟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理论计算化学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普遍使用的工具。理论和实验以计算模拟为桥梁,互相渗透,协同解决化学问题,成为当前国际上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趋势。       2013年9月15日,我校计算化学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以胡培君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青年教师为研究骨干,围绕能源与环境催化相关的稀土及复合氧化物材料理论计算,过渡金属催化剂理论模拟、光电催化反应过程、多相催化理论发展及相关材料计算模拟设计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在未来的5到10年时间里,计算化学的价值将会更大。”胡教授说,令人高兴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水平正在迅速提高。  
图片说明: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