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 追求卓越
19.05.2015 16:36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2015年“卓越奖”评审工作启动以来,通过各院系、主管部门推荐,经同济大学奖教金评审委员会、校友奖励评审委员会、研究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本专科生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初评,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评审委员会终评,确定各奖项获奖名单并公示。最终李占才、李国强等10位师生被评为“2015年同济大学追求卓越奖励基金”获奖者。
卓越教师奖
李占才——极具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李占才,男,出生于1949年,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全国思政课教师2013年度(首届)影响力人物,同济大学教学名师奖、师德师风优秀教师等一系列荣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和不太年轻的老师以及一些学生,都喜欢喊他“才叔”。“才叔”粉丝很多,大家崇拜他,并非仅仅因为他著作等身,而且因为他的课讲得真是“好极了”。他长期承担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以为思政课枯燥无味,他却讲得生动活泼。他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宣讲起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激情澎湃,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他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谛,讲课深入浅出,案例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得引人入胜。每学期他都为本科生开课,学生都以能够选上他的课为荣。青年教师喜爱他,因为他带领大家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应用和理论创新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其实大家更敬佩李占才老师对家人的爱和担当。他妻子患重病,十多年来他求医问药、不离不弃;他老母现已90多岁,他一直赡养在身边。对他来说,生活似乎有些艰辛,但他仍然达观、乐观,并能够用自己的阳光心态感染身边的人。他积极传播正能量,已经先后到各地讲座500多场,好评如潮,展示了同济名师的风采。
李国强——教学科研道路上不懈探索追求卓越
李国强,男,1963年出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他自1988年起在我校执教,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治学严谨,执著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在教学科研道路上不懈探索,取得了卓越成果。
李国强教授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工程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200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践”项目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与国际等效的中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制度的创立与实践”项目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参与“钢结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项目获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排名第二)。
李国强教授编写《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教材获2002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负责“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和“建筑结构抗震”课程建设,分别被评为2006年和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李国强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中有5人获上海市优秀博(硕)士论文、2人获同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李国强教授长期致力于多高层建筑钢结构和钢结构抗火理论研究,发表SCI收录论文90 篇,EI收录论文219篇;出版中文专著9部,英文专著2部;获美国专利2项,日本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7项。
卓越服务奖
徐浩良——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为亚太地区发展而努力
徐浩良的联合国之路是从实习岗位开始的。1999年底,在联合国工作了5年后,徐浩良终于被正式派驻到伊朗办事处任副代表。此外,徐浩良还担任过联合国驻哈萨克斯坦协调员、联合国开发署驻哈萨克斯坦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洲和独联体局副局长。
在联合国工作期间,徐浩良频繁深入到各国访问,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常常深入贫穷落后地区,跋山涉水,甚至身处险境。同时,徐浩良还非常关心贫困和不平等问题。他坚持开发署的工作宗旨,带领同事们为建设国富民强的亚太地区做出不懈努力。
徐浩良在联合国工作了二十年,也一直心系祖国,对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曾对中国西部经济发展和建立新型的中国—联合国关系提出建议。除此以外,他还建议大力支持中国年轻人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成长发展。
从自费留学生起步,从工科到文科,从实习生奋斗到联合国高级官员,同济毕业的徐浩良正是依靠着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精神,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登上高峰,是当今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潘慧斌——为同济的港澳台交流工作殚精竭虑
潘慧斌,男,1958年生,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兼)。
潘慧斌老师在学校机关工作三十多年,始终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投入管理工作,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发展建设。他亲历了同济大学与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和交流不断深化的过程,为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工作殚精竭虑,为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港澳台交流中,他在高校中首创了两岸高校“学分班”、“中华文化研习营”、“香港学生暑期内地实习”、高校间互设“联络办公室”、组织举办“联合大学”、筹办“环岛专列移动课堂”等。
数十年来,他克服了巨大的家庭困难,从不影响工作。他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能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获得中央台办、国务院港澳办、教育部和上海市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他本人也曾获得“上海市高校留学生管理先进个人”、“上海市对台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
潘慧斌老师刻苦钻研业务,他被聘为国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审专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资格评审专家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副会长,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管理方面的论文,还编写出版了《台湾地区教育体系与大学概览》等专著。
卓越学生奖
黄正骊——将“中国设计”带到世界最贫困地区的公益使者
黄正骊,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2010级博士生,她拥有多年在非洲从事贫民窟改造援建工作的经历,在非洲人居环境研究方面表现突出。
黄正骊在博士生二年级时由学校选派前往位于肯尼亚内罗毕的联合国人居署实习。2011年至今,她一直致力于肯尼亚贫民窟的改建工作,被联合国人居署派往肯尼亚多个城市调研。在肯尼亚期间,她每周定期前往卫生条件低劣、安全问题集中的非洲贫民窟,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一手资料。2013年底,她受邀以同济大学博士生身份作为项目经理,进行位于肯尼亚第二大贫民窟的一个援建小学的改建工作。她引进国内先进技术,将“中国设计”带到了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该项目于2014年9月完工,受到了联合国人居署和环境署的一致肯定,新华社驻非洲分社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肯尼亚最大的日报用两个整版进行了深度报道,她还因此受到了肯尼亚前总理的接见。
2014年她与荷兰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城市中国》特辑,“中国式造城在非洲”在国内外的非洲研究学界受到广泛好评;同年7月,她与中非卓越基金合作,在肯尼亚当地举行该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她还受邀在非洲多个大学的建筑系进行了主题讲演。此外,她还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2014年她通过制作《肯尼亚笔记》手册组织捐款,为当地贫民窟筹得善款。她还先后在上海多个公共场馆举办个人展览和讲座,受到广泛欢迎。
黄正骊同学综合素质非常突出,除了品学兼优,她还担任过同济大学钢琴协会的会长,也是《城市中国》杂志研究中心副主任。
戴自立——用科学研究为青春上色
戴自立,男,土木工程学院2010级直博生,研究方向为“地震触发流滑地质灾害的关键算法研究”。围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粘塑性流体本构模型,建立了土体大变形流动破坏的SPH高性能计算方法,揭示了流滑地质灾害的时空演化规律。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一些重大工程的规划选址、地质灾害评估与防治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入学至今,戴自立共发表英文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 检索6篇,SCI源刊2篇,EI检索2篇,已被SCI论文引用18次。此外,他和导师联合出版了国际首部基于SPH 方法进行地质灾害模拟的英文专著,提出的“一种岩土材料流滑灾变的计算模拟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自主研发的“岩土大变形流动性态的SPH计算模拟软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这些学术成果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先进性。美国科学媒体Vertical News专题报道并高度肯定了戴自立的研究成果;他的论文被美国BioMedLib搜索引擎评为2013年该领域的Top 20(排名第四),被所载期刊Engineering Geology评为2013年下载最多的论文。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戴自立获得了一系列的奖项,包括由中美两国的地震工程学基金会联合设立的“2014年度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全球仅10名),“同济大学第八届学术先锋”、“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
戴自立积极以所学服务社会,他曾多次陪同国际专家考察团一起深入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区,开展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研活动。
祁小龙——以创新和奉献谱写生命之歌
祁小龙,男,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现为博士研究生阶段,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交流访问学者,其研究方向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技术”。
凭借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敏锐的科研思维,祁小龙提出了一种运用“三维血管数字模型和流体力学计算”来体外无创模拟门静脉压力的方法。这一技术巧妙地结合了应用数学的有限元思想和工程力学的流体力学方法,为国际上该疾病的无创诊断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围绕这一领域及相关研究,祁小龙目前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篇(I区3篇II区4篇),代表性成果刊登在Gut (IF 13.319)、Trends in Biotechnology (IF 10.040)、Journal of Hepatology (IF 10.401)等著名期刊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祁小龙先后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3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等奖励。
在专业学习方面,祁小龙自始至终脚踏实地,成绩多次排名年级第一,曾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特等奖学金”。在社会活动方面,祁小龙曾担任医学院团学联副主席,多次获得“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的称号。他关注民生热点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他热心公益,是汶川大地震赈灾志愿者、“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公益咨询志愿者、2010年上海世博会“优秀志愿者”,获“志愿者贡献奖”。祁小龙充分体现了同济青年积极向上、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
曹帅——把勤奋发挥到极致
曹帅,男,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英语专业本科生。他笃信勤奋铸就卓越,在专业学习中将勤奋发挥到极致,以出色的英文演讲能力,成为第一个站在高水平英语口语竞赛一等奖领奖台上的同济学子。
曹帅同学是一位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学生。从上课时“听不懂又不会说,每堂课都能急出一身汉”的大一新生,到今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四毕业生,短暂的大学生活,曹帅同学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了突破,期间所花的汗水与心血,诠释了一名普通大学生在学业中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了提升自己口语水平,他曾制作了“I want to teach you Chinese”的牌子,寻找外国语留学生练习口语。经过不懈努力,口语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并在英语大型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荣获第二十届“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上海赛区总决赛冠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打破了同济学生在此项赛事中的记录。他专业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以出色的表现荣获同济大学“励志之星”和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称号。
曹帅同学还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学生,他在2014年9月创建“英语王国”微信公共账号,并在学院的帮助下,召集了一批学生和老师志愿者,每天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英语学习资料,力求打造成同济大学英语学习的公益平台。他还组建了“非正式留学生汉语课堂”,用双语教授留学生汉语,同时介绍中国文化与习俗。他的格言是,所谓成功就是“把勤奋发挥到极致”。
马曼•哈山——立志成为马背上的未来建筑师
马曼•哈山,男,哈萨克族,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1级建筑学(室内)专业本科生。
他始终以超越自我、执着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按照自己的人生规划扎实推进。
马曼来自新疆,曾经是一位接受全哈萨克语教育的民族生。历经两年语言预科教育,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克服了语言障碍。同时,凭借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转入建筑学(室内)专业学习。他发奋图强、追求卓越,立志要做一名马背上的建筑设计师。他以优异的成绩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称号,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励志”二字,当仁不让成为同济大学“励志之星”。
在校学习期间,马曼同学承担了多项学生工作。作为优秀大学生报告团成员,他多次在大礼堂为新生作报告,传递大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与追求卓越的精神;作为班长,他增强集体凝聚力,所在班级荣获同济大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作为学生景观协会副会长,他尽心尽责为社团的发展出谋划策;作为励志成长小导师,他在微信平台上建立励志成长互动群,助人共同成长。
作为中共党员,马曼政治立场坚定,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员培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他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协助老师构建了民族学生个人发展导航图,并积极参加民族文化宣传活动,播撒民族和谐正能量,展现了民族生奋发图强、追求卓越的青春风采。
韦予杰——走在创业路上的土木工程师
韦予杰,男,2011年进入同济大学,就读于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次年转入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2014年被授予“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年度卓越工程师先进个人”称号。
2012年,韦予杰参与的气凝胶外墙保温材料项目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他作为项目的首席市场官协助该项目以新材料组公开答辩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创业挑战赛”;在全国总决赛中,该项目获全国金奖、最佳展示奖、最佳创意奖、模拟运营专项奖等四项大奖,总分位列全国第一。2014年,他作为伊尔庚环境工程参赛项目负责人,率领团队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赛(面向已注册公司),以上海市金奖的成绩晋级“挑战杯”全国电视公开赛四强并再次获得“挑战杯”全国金奖。
在校期间,韦予杰曾任同济大学学生委员会委员、学术与文化促进部部长,参与组织了超过50场大型讲座及一系列学术活动,包括三届同济大学学术文化节,协助举办了“思享青年”杯、“同舟共济”杯辩论赛等品牌活动;他也曾作为同济大学学生代表访问台湾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他还是美国心脏协会认证急救员,公益组织“第一反应”急救志愿者和上海市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志愿演讲者。出色的综合素质,也让韦予杰同学获得了包括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密歇根大学和杜克大学等多所名校的青睐。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19.05.2015 16:36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千村调查
7月17日至7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辽宁丹东宽甸开展千村调查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应用情况,7月20日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
教育部主题教育第六巡回指导组来上外进行现场指导
7月31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外校长李岩松出席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并会晤国际合作伙伴
7月30日-3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